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4年 7月至 2 0 0 2年 2月我们对无法切除的肝门部恶性肿瘤已累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的病人施行肝段切除、肝内胆管十二指肠“Y”形导管桥式引流术 ,以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2 6~ 74岁 ,平均 48.2岁。入院时患者均有重度梗阻性黄疸。B超、CT检查示肝门部 2 .5cm× 3 .5cm~ 6.2cm× 8.4cm大小肿块 ,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5例行PTC显示左右肝管汇合部完全阻塞。 1例为肝门肿瘤行三次肝动脉插管化疗病人。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胆管腺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种群构成及生境分布,为制定全省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5—2019年在贵州省分别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开展按蚊密度及按蚊种群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并对按蚊生境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密度自6月上旬开始上升,在7月上旬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活动规律呈单峰型,最高密度为2018年8月上旬的57.34只/(人·夜)、最低密度为2009年10月下旬的1.29只/(人·夜);年均按蚊密度由2005年的17.91只/(人·夜)逐年缓慢降至2012年的12.34只/(人·夜),下降了38.02%([χ2]趋势 = 115.04,P < 0.01),2017—2019年按蚊密度有上升趋势([χ2] 趋势 = 420.00,P < 0.01)。2017—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在19:00至次日7:00监测时间内均能被捕获,总体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00—21:00为全省传疟按蚊活动高频时段。2005—2019年贵州省采用诱蚊灯法共监测938次,累计捕获按蚊52 781只,其中中华按蚊49 705只、微小按蚊804只、嗜人按蚊238只、其他按蚊2 034只,各类按蚊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5.68,P < 0.01)。2017—2019年,在贵州省人房、户外和畜房三类生境中累计捕获传疟按蚊24 557只,以畜房捕获按蚊最多,占总捕获按蚊总数的67.65%;人房捕获按蚊最少,占12.01%;不同生境捕获按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04,P < 0.01)。在捕获的按蚊种类中,三类生境均能捕获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其中以中华按蚊最多,占98.07%;嗜人按蚊最少,占0.09%。结论 贵州省原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华按蚊取代了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成为全省主要传疟媒介;传疟按蚊密度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捕获的按蚊种类及数量均有所增加,有引起输入性疟疾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今后需在贵州省长期、持续、全面开展传疟媒介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寄生虫病住院病例情况,分析主要危害病种,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病例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省、地(州)、县级25所医院1991~2002年寄生虫病住院病例存档共2090例,为蛔虫、肺吸虫、囊虫等13种寄生虫感染病例。病例数居前三位的为胆道蛔虫1097例(52.49%),肠蛔虫876例(41.91%),肺吸虫病67例(3.21%)。胆道蛔虫患者多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484例(44.12%),男、女患者数之比为1∶1.82;肠蛔虫患者多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男、女之比为1.51∶1。肺吸虫病患者5~14岁者居多,男、女之比为4.15∶1。结论胆道蛔虫病、肠蛔虫病、肺吸虫病为目前我省危害严重的人体寄生虫病,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应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4.
周宝祥  朱德祥  于仁  顾殿华  周光荣 《江苏医药》2008,34(11):1170-1171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应用也有大量报道.但我们认为开放式小切口手术同样是一种微创手术,并经实践证明安全、有效.我们分析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与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两种术式的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涛  李凌  周光荣  熊美华 《贵州医药》2007,31(6):495-497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不同孕期的大鼠腹腔感染弓形虫,观察其产仔及仔鼠生长存活情况,用迷宫实验检测仔鼠学习分辨及记忆能力,并对死亡的仔鼠大脑进行病理切片. 结果 早期感染弓形虫者其仔鼠在迷宫测试中,学习分辨能力及记忆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不同孕期感染各组学习成绩超过对照组算术均数3.21天的仔鼠数中,早期感染组所产仔鼠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中期感染组所产仔鼠在学习中的电击次数超过对照组算术均数4.41次的仔鼠数与对照组差异呈显著性(P<0.05);晚期感染组其仔鼠6~7周死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脑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大脑皮质空洞,大量嗜酸性细胞增生、集聚,提示寄生虫感染.结论 不同孕期感染弓形虫均可导致胎儿的先天性感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弓形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流行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性危害。我省已将弓形虫病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弓形虫病有多种传播途径,其中母婴垂直传播的危害最大。对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弓形虫后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呈隐性感染状态。若孕期感染弓形虫,弓形虫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还可导致流产、早产、死产甚至致畸、致弱等不良后果,直接影响优生优育。因此,孕期进行弓形虫血清学监测,及早发现和治疗,对保证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2005年…  相似文献   
7.
门诊部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门诊部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网络平台,并运用了门诊机构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总结了卫生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十五、抗凝剂和血小板抑制剂 AMI早期抗疑治疗的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预防:AMI和大手术后的早期,病人处于高凝状态,3月内再发心梗的危险性增加。建议: Ⅰ类:①立即皮下注射肝素(5,000U/12小时)持续24~48小时。已溶栓治疗或抗凝治疗预防梗塞除外;②高度危险的病人(>70岁,大面积MI,先前有MI,心衰或休克,卧床>3天,先前有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肥胖或慢性静脉充盈不足)都应连续小剂量皮下注射肝素,直至下床。  相似文献   
9.
周光荣 《中国药业》1999,8(1):41-41
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瑞士素高大药厂生产的Reptilase(商品名:立止血)肌注,并以止血敏作为对照,共观察100例患者,就其疗效、副作用进行对比。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男65例,女35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17岁,平均49岁,均因黑便和/或呕血急诊入院,大部分患者有头晕、乏力、出虚汗、心悸、脉速表现。但均无休克,入院前未经特殊治疗,其中55例有胃癌病史;全部患者均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病因(见表1),平均出血量约800~1000ml,平均血色素70±15g/L,血小板计数正常。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稳定因子无缺乏。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