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为评估氩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包括CRVO和BRVO的疗效。方法 :观察了从 1996年 1月~1999年 5月我院 2 5 0例RVO患者氩激光治疗组 12 0眼 (CRVO42眼 ,BRVO78眼 )和对照组 130眼 (CRVO46眼 ,BRVO84眼 )的临床资料 ,并从视力提高、眼底好转、眼底FFA复查好转、病程恢复时间四方面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氩激光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明显 ,病程缩短。结论 :氩激光治疗对CRVO和BRVO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增加视力 ,促进眼底恢复 ,减少CME、视乳头视网膜NV及由此产生的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病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家兔眼玻璃体内一次性注射曲安奈德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方法 对家兔眼玻璃体内一次性注射曲安奈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其在房水和玻璃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计算其在房水和玻璃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 玻璃体内一次性注射曲安曲德4mg后,房水-峰浓度(Cmax)=(0.466±0.173)μm/ml,半衰期T(β1/2)=(25.3754±11.417)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3.489±0.499)μg/(ml,d);玻璃体一峰浓度Cmax=(608.7±137.0)μg/ml,半哀期T(β1/2)=(32.0±9.3)d,药一时曲线下面称AUC=(3524.3±521.7)μg/(ml·d).结论 玻璃体内一次性注射曲安奈德4mg,其在房水中半衰期为25.4d,玻璃体中32.0d,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微型角膜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磨镶术(Epi-LASIK)是继准分子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之后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其原理是依靠电动装置驱使钝性刀头高速震荡,进而机械分离角膜上皮与角膜前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眼内异物伤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9例(59眼)眼内异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磁性异物中32例从巩膜外路切口摘出,其余17例及10例非磁性异物经玻璃体切出。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2.0±4.7)月,最好矫正视力:光感-0.02者6例,0.02~0.05者13例,0.05~0.3者18例,〉0.3者22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是增生性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及继发性青光眼。结论眼球伤口部位、异物的位置、眼内炎、PVR、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等是影响眼内异物伤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柔工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柔红霉素5.0μg/ml,7.5μg/ml两种浓度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行囊袋内灌注5分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术后反应。术后3个月取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的毒性反应。结果:随访3个月,用药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减,水发现角膜,葡萄膜及视网膜的毒性反应。结论:柔红霉素术中一次性囊袋内灌注,可养活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并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安全,有效,方便使红霉素在混浊预防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评估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美国VISX StarS4激光机,Epi LASIK组采用Moria平推型微型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用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海绵片,LASIK组采用Moria旋转型角膜板层刀制作110 μm厚度角膜瓣。随访6月以上,对两组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等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1周Epi 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0.8眼数比例(47.8%)明显少于LASIK组(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56,P=0.000);术后1、3、6个月Epi 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分别为95.7%、97.8%、97.8%)与LASIK组(分别为97.9%、97.9%、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组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3,P=0.000);术后1、3、6个月两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LASIK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近视的主流,Epi 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手术矫治范围广,长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86例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例进行6~12mo的随访,主要检查矫正视力和眼底。36例视力<0.3的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186例手术后视力提高104眼(55.9%),视力<0.3者79眼(42.5%)。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术前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脱离是否累及黄斑,术后黄斑前膜和黄斑水肿,以及患者年龄等。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中避免过度冷凝和环扎带的过度收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CC)与5-氟尿嘧啶(5-Fu)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108只需手术的青光眼随机分成3组。5-Fu组术后球结下注射5-Fu6-8次,MMC组术中一次性给予质量浓度为0.2mg/ml的MMC,对照组则不用任何药物,观察各组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3-34个月(平均28.2月),5-Fu和MMC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5-Fu组角膜上皮点状损害18只眼(45%),MMC组低眼压2例(6.7%),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5-Fu与MMC能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及青光眼类型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分析浅前房形成与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36例(142眼)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36眼(25.35%),其中,术后滤过过强25眼(69.44%),结膜瓣渗漏6眼(16.67%),脉络膜脱离4眼(11.11%),恶性青光眼1眼(2.78%)。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以滤过过强者为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52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对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的52例5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高。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能有效地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