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胃十二指肠穿孔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5例,开腹手术治疗22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开腹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术后统计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腹腔镜手术组均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穿孔施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相对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患儿痛苦小,恢复快,术后美观。但手术难度大,需注意其局限性,更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组织中白介素(IL)-3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60例,以及足月新生儿胆总管组织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作为观察组,足月新生儿尸体胆总管组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实施血清实验室各指标的检测,并对两组患儿的血清白介素(IL)-32、白介素(IL)-32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血清中的血清白介素(IL)-32、以及白介素(IL)-32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白介素(IL)-32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白介素(IL)-32与γ-谷氨酰转移酶有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白介素(IL)-32蛋白的灰度值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治疗中,对其进行白介素(IL)-32的检测,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以及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胆道闭锁中circUTRN24与自噬途径的关联,以及是否通过自噬参与胆道闭锁的肝纤维化过程。方法 通过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A组和对照组的肝组织中circUTRN24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细胞水平,通过慢病毒转染使人肝星状细胞系LX-2过表达circUTRN24,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以及HSC活化相关指标α-SMA、COL-Ⅰ的表达水平。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中circUTRN24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呈正相关关系。过表达circUTRN24的LX-2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及HSC活化相关指标α-SMA、COL-Ⅰ均明显升高。结论 circUTRN24可能通过调控肝星状细胞自噬过程促进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总结新生儿肝脏巨大血管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深圳市儿童医院 2014—2018年收治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 8例新生儿肝脏巨大血管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 8例新生儿肝脏血管瘤首诊症状包括腹部包块、黄疸。 1例合并破裂出血、 6例合并动静脉瘘及严重的心衰表现, 1例合并呼吸衰竭。全部病例产后超声和 CT检查均有典型的血管瘤表现,单个病灶直径在 6.5~10 cm。所有病儿均接受手术并完整切除, 1例术后 1d出现胆漏,其他远期并发症随访期间尚未发现,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报告海绵状血管瘤 5例,血管内皮瘤 3例。术后随访 3~52个月,复查肿瘤均未复发,甲胎蛋白( AFP)恢复正常,所有病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儿。结论新生儿肝脏巨大血管瘤可通过临床表现、超声和 CT检查明确诊断。合并内科治疗棘手的破裂出血所致休克、心衰或者呼吸衰竭病儿,紧急手术治疗新生儿肝脏血管瘤是可行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冯奇  张丽辉  陈子民  叶晓烁  吴宙光 《海南医学》2013,24(13):1987-1989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3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而痊愈,其中2例因梗阻持续不缓解而急诊剖腹探查,均因"冰冻腹腔"而中止手术,术后肠梗阻均逐渐解除。结论明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前需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和继发于腹腔内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梗阻等疾病;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式是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及胆总管扩张(choledochal cyst,CC)患儿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白介素(IL)-32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胆道闭锁患儿35例及未发生胆管炎的胆管扩张症患儿14例为研究对象,划分胆道闭锁患儿为观察组(BA)及胆管扩张患儿为对照组(CC)。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分别检测胆道闭锁组(BA)和胆总管扩张组(CC)两组中肝脏组织内白介素(IL)-32的表达水平,并对两组间IL-32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BA组中白介素(IL)-32表达情况与肝功能相关的血清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A组中IL-3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C组(P<0.05);BA组IL-32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肝功能相关指标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研究表明:IL-32与γ-GT、ALT、AST之间呈正性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肝功能相关指标如γ-GT、ALT、AST的检测值随着IL-32表达水平的增高而增高,说明了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IL-32与其肝功呈正相关的特点,对预测胆道闭锁患儿肝功能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影响胆道闭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降低胆道闭锁家庭的疾病心理负担,提高胆道闭锁患儿的整体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胆道闭锁患儿父母共10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评估数据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其心理状况的因素。【结果】胆道闭锁患儿父母的SCL-90评估得出的总均分及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评分均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定程度上说明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抑郁及焦虑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见在性别、家庭支持情况、患儿出生史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患儿父母的总分、抑郁心理状况在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有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患儿父母心理健康SCL-90评分的总分与年龄、性别均呈负相关,与家庭支持与否呈正相关;抑郁状况与性别呈负相关,与年龄、家庭支持与否呈正相关;焦虑状况与家庭支持与否呈正相关。【结论】胆道闭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年龄、性别、家庭支持情况与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GPC1在胆道闭锁患儿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胆道闭锁患儿3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患儿4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结果了解GPC1在胆道闭锁肝脏中的分布情况;通过qPCR及Western Blot对胆道闭锁(BA)及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CC)患儿肝脏中的CGPC1蛋白水平、GPC1 mR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GPC1主要分布在胆道闭锁肝脏胆管细胞顶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GPC1 mRNA表达水平(0.65±0.05 vs. 2.54±0. 12,P0.05)、蛋白表达量(1.31±0.14 vs. 2.83±0.2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PC1 mRNA和蛋白产物的低表达可能与胆道闭锁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胆道闭锁(biliary astresia ,BA)幼鼠的肠道黏膜功能及微生态保护作用的研究。 方法 40只造模成功的BA幼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组、抗生素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幼鼠作为假手术组。所有组均予以常规自由饮水,假手术组予以普通饲料灌胃治疗,抗生素组予以普通饲料联合氨苄青霉素灌胃治疗,PN组全肠外营养制剂治疗,EN组全肠内营养制剂治疗;造模前后分别称量各组幼鼠体重,造模10 d后处死幼鼠,采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 ALB),取小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取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各组动物体重、营养状况、小肠黏膜形态学(厚度、深度、高度)、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 结果 造模成功后,各组幼鼠的体重均先减轻后增长,与假手术组比较,抗生素组、EN组和PN组体重减轻后增长的较为缓慢,4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抗生素组和PN组TP、ALB水平下降,与抗生素组、PN组比较,EN组TP、ALB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抗生素组和PN组黏膜厚度、腺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下降,与抗生素组、PN组比较,EN组黏膜厚度、腺隐窝深度、绒毛高度水平升高(P<0.05);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抗生素组、PN组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数量升高,与抗生素组和PN组比较,EN组上述细菌数量均下降(P<0.0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增加BA幼鼠体重,改善营养状态和肠道结构,促进肠黏膜修复和稳定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