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496例腹泻住院患儿的大便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腹泻病以10岁以下儿童最多,占94.35%。发病季节以6~10月份最多,占69.35%。临床症状多有发热(76.2%)、腹痛(93.3%)、恶心呕吐(52.4%),偶有里急后重或伴发其他疾病。51.61%的患儿大便呈脓血便。大便中有脂肪球等不消化食物全为1岁以下婴儿。179例住院患儿大便培养阳性37例,阳性率20.67%。大肠杆菌12例,福氏痢疾杆菌19例,沙门氏菌3例,空肠弯曲杆菌2例,副伤寒乙1例。药敏试验结果: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对头孢三嗪、氟嗪酸、先锋必、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氨苄西林都有不同程度耐药,对磷霉素敏感,无耐药株。提示今后腹泻病尤其是菌痢的治疗应以磷霉素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比较双环醇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和各自单一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130例HBsAg、HBeAg、HBV-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拉米夫定治疗组(A组)41例,拉米夫定100mg/d,po,qd,疗程12个月;双环醇治疗组(B组)45例,双环醇75mg/d,po,tid,疗程为12个月;拉米夫定和双环醇联合治疗组(C组)44例,拉米夫定100mg/d,po,qd,同时予双环醇75mg/d,po,tid,疗程为12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ALT、AST复常率分别为43.9%、48.8%;B组ALT、AST复常率分别为71.11%、71.11%,与A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C组ALT、AST复常率分别为90.91%、93.18%,与A、B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01和P<0.05);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HBV-DNA的阴转率A、B、C 3组分别为60.98%、15.6%、79.5%,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在治疗前后其血液中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百分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环醇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能加强拉米夫定抗病毒效果.双环醇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可能不是通过细胞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3.
山莨菪碱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预后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兴柳  朱兴帮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237-1237,1246
采用山莨菪碱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23例,结果复发次数,进展为肝硬化,并发用水,上消化道出血人数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少(P〈0.05),表明山莨菪碱可减轻或消除肝脏的进一步损害,稳定肝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患者细菌谱的分布、药敏试验和耐药性等特点,以期为指导临床有效治疗和预防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158例患者中段尿或尿路脓液行细菌培养后的病原体构成比例、分布特点、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特点、细菌耐药性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寻求尿路感染细菌谱的构成情况和敏感药物现状。结果:尿路感染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6.8%;其次为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常见菌株还有葡萄球菌、念珠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等敏感性较高,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氨曲南等敏感性较高,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肾脏积脓或尿液絮状物患者的脓尿普通培养结果细菌阳性率相对较低。结论:尿路感染菌株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治疗和预防应选择哌拉西林舒巴坦等敏感率相对较高的药物。留置尿管患者真菌感染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较高,及时更换尿管可有效减少和预防尿管并发感染。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产气肠杆菌类所致尿路感染,容易出现肾周脓肿和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证实adr和adw亚型NHBs核酸疫苗单独应用,或与HBc核酸疫苗联合免疫诱导H-2^b小鼠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方法:C57BL/6(H-2^b)小鼠随机分为4组:pJW4303组(P组,5只),pJW4303/MHBs/adw组(W组,6只);pJW4303/MHBs/adr组(R组,6只);pJW4303/MHBs/adr pJW4303/HBc组(R+C组,6只),免疫方法为各组小鼠每只每次注射相应的质粒DNA疫苗100μg(100μl),免疫程序为0,2,4w,小鼠血清抗HBs和抗HBc水平以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和IL-4浓度用ELISA法检测,小鼠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试验采用3H-TdR掺入法,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W,R,R+C各免疫组在末次免疫后4w所有小鼠均产生抗-HBs,但各免疫组间无明显差异,抗-HBs以R+C组最早出现,R+C组小鼠在第1次免疫后2w抗-HBc即全部阳性,P组免疫后始终末出现抗-HBs和抗-HBc,核酸疫苗免疫的W,R,R+C各组免疫小鼠HBsAg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均高于P组(P<0.01-P<0.001),R+C(n=6)组小鼠脾淋巴细胞HBsAg特异性SI比R组显著升高(P<0.05),R+C免疫小鼠HBcAg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均≥2,与P组(其SI均<2)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W,R,R+C各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HBsAg共培养的上清中IFN-γ的浓度比P组显著升高(P<0.001),而它们的IL-4 浓度比P组明显下降(P<0.001),R+C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HBcAg共培养的上清中IFN-γ浓度也较P组明显升高(P<0.05),但其IL-4浓度与P组无差别(P>0.05),结论:adr亚型和adw亚型HBV外膜中蛋白(MHBs)核酸疫苗和HBcAg核酸疫苗能诱导H-2b小鼠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原性,MHBs核酸疫苗与HBcAg核酸疫苗联合免疫能加强MHBs核酸疫苗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所诱导出的辅助性T细胞免疫反应为Th1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不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成人HIV阳性患者启动ART(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年过程中发生的机会性感染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探讨最佳治疗时机以指导治疗.方法 179例HIV感染者分为A组(CD4+≥350/μL),B组(200/μL≤CD4+<350/μL),C组(CD4+<200/μL)三组.使用ART治疗,观察时间为1年,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机会性感染及治疗过程中的病死率.结果 三组间机会性感染发生率:C组最高(62.50%),A组最低(6.52%),B组为(3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菌感染C组(15.28%),高于A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则C组(36.11%)高于B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启动ART治疗可以预防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对于CD4+细胞数较低的患者,ART治疗的前3个月仍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机会性感染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山莨菪碱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23 例,结果复发次数、进展为肝硬化,并发腹水、上消化道出血人数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少(P< 0.05)。表明山莨菪碱可减轻或消除肝脏的进一步损害,稳定肝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中的作用和干扰素治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2 5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经干扰素 (6MIU/次 ,肌注 ,隔日 1次 )治疗 6个月后 ,测定血清HBV标志物变化及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结果 干扰素治疗前和干扰素治疗无反应组 (n =16 )外周血CD4 T细胞与正常人比显著降低 (P <0 .0 1) ,而CD8 显著升高 (P <0 .0 1) ;CD3 在干扰素治疗前后与正常人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干扰素治疗有反应组 (n =9)治疗后外周血CD4 、CD8 恢复至正常水平 (P <0 .0 0 1) ,而无反应组未恢复 (P >0 .0 5 )。治疗后 9例有效 ,近期有效率为 36 %。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细胞免疫在HBV感染发病机制和病毒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和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并与施他宁比较。方法 :72例随机分成两组 :A组 37例 ,给予垂体后叶素 12U +生理盐水 4 0ml静注 ,后以 6 0U +酚妥拉明 10mg + 10 %葡萄糖 5 0 0ml维持 12h静滴 ,连续给药 3d。B组 35例 ,首次给予施他宁 0 .2 5mg静注 ,后持续静滴 0 .2 5mg/h ,连续用药 3天。治疗前后于空腹静息状态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门脉系统。结果 :A、B两组总止血率分别为 75 .6 8%和 82 .86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两组在治疗后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内径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 ,P <0 .0 0 1;而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 ,P <0 .0 0 1;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治疗后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减少 ,P <0 .0 0 1。结论 :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与施他宁基本相似 ,都具有减少门脉血流量 ,降低门脉压力的作用。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患者45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预后等。结果:本组患者均有肺结核病史,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呈特征性改变,抗酸染色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低,影像学可见相应改变,抗痨治疗有效。本组临床治愈32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7例,死亡6例。结论: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临床表现多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大,病程长,治疗难度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