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建立鸡EPGCs单细胞克隆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黄酒对大鼠的降血压及行为的作用。方法给雄性SD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黄酒,观察黄酒对大鼠的体重、血压、智力和耐力的影响。结果黄酒对减轻体重、增加智力和耐力等,有较显著的作用,而对血压无明显影响。结论适量饮用黄酒,具有一定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培养传代后鸡胚原始生殖细胞(EPGCs)的多向分化潜能,比较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特异性化学诱导剂及其协同作用。方法分别获取发育至19期和28期的鸡胚PGCs,体外培养传代到第4代。采用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组合的诱导剂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诱导EPGCs向脂肪细胞分化。采用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组合的诱导剂维甲酸(RA)、丁化羟基苯甲醚(BHA)I、BMX、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EPG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果1.EPGCs被诱导7~21d后,分化成脂肪细胞,其中诱导程序(2)(见正文中叙述)的诱导分化效果较好,第192、8期分化率分别为89%和91%。诱导剂联合协同作用的诱导效果极显著地(P<0.01)高于单独作用的诱导效果。诱导的脂肪细胞经特异性的油红O和苏丹红染色为阳性,并检测到特异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2.EPGCs被诱导3~7d后,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RAI、BMX单独使用对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成率分别为82%和83%,极显著地(P<0.01)高于RA、BHA、DMSO和IBMX的协同作用的效果。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均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M(NFM)的表达,而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论鸡EPGCs体外培养传代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异化学物质的诱导下,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4个微卫星座位多态性与皖系长毛兔1岁时的产毛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皖系长毛兔4个微卫星座位上平均检测到4.5(3~6)个等位基因,平均杂合度为0.680(0.630~0.72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2(0.559~0.705)。Sol33微卫星座位与1岁时产毛量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基因型为AD和BD个体1岁时产毛量与其他3种基因型个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座位Sat4、Sat13和Sol44与皖系长毛兔1岁时产毛量相关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肉兔血浆酶活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布列塔尼亚兔 (A系 )、齐卡兔 (G系 )、布列塔尼亚兔 (A系 ,♂ )×新西兰白兔 (♀ )、布列塔尼亚兔 (A系 ,♂ )×加利福尼亚兔 (♀ )、齐卡兔 (G系 ,♂ )×新西兰白兔 (♀ )、齐卡兔 (G系 ,♂ )×加利福尼亚兔 (♀ ) 10 0日龄血浆碱性磷酸酶 (AKP)、谷草转氨酶 (GOT)、谷丙转氨酶 (GPT)活性 ,及其与10 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齐卡兔 (G系 )、齐卡兔 (G系 ,♂ )×新西兰白兔 (♀ )、布列塔尼亚兔 (A系 )血浆AKP活性显著高于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布列塔尼亚兔 (A系 ,♂ )×加利福尼亚兔 (♀ ) (P <0 .0 5 )。 8个品种 (或组合 )兔血浆GOT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加利福尼亚兔血浆GPT活性显著高于齐卡兔 (G系 ,♂ )×加利福尼亚兔 (♀ ) (P <0 .0 5 ) ,其它 6个品种 (或组合 )兔之间差异不显著。 8个品种 (或组合 )兔血浆AKP活性与 10 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均呈正相关 ,总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 <0 .0 1) ,与料重比呈负相关 ,相关不显著。 8个品种 (或组合 )兔血浆GOT活性与 10 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相关趋势不一致 ,总相关系数不显著。 8个品种 (或组合 )兔血浆GPT活性与 10 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基本上呈负相关 ,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不同分离方法和培养体系对鸡精原干细胞(SSCs)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分离方法、6种培养体系对SSCs进行分离培养。结果:胶原酶 胰蛋白酶组合消化睾丸后获得的平均活细胞率显著地高于其余两种方法。在有和无饲养层细胞存在的条件下,SSCs在DMEM培养液中存活的时间分别为6.5 d和45.5 d,显著地长于在TCM199和RRMI1640中。在6种培养体系中,SSCs在有饲养层体系Ⅳ中存活时间和碱性磷酸酶(AKP)阳性克隆率分别为(45.5±3.2)d和31%±16%,显著地高于其他5种培养体系。SSCs在有饲养层体系Ⅳ中传代传至1、2和3代时,AKP阳性克隆率分别为31.6%、20%和18%。SSCs形成的克隆,经SSEA-1免疫染色,均为阳性。传代至第3代的SSCs,其染色体组型保持不变。结论:采用二酶组合法分离获取SSCs,而以DMEM为基础液形成的有饲养层体系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