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结肠镜检查中,单人操作法在国际上已成为结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1],其特点是在操作过程中,肠镜的进退和方向控制都由检查医师一人完成。这种以左右手协调配合为基础的操作方式发展出了多种不同于双人操作的特殊技术[2],特别是在碰到难度较大的B级或C级患者时,这些特殊技术能有效地防襻和解襻,在操作的安全性和快捷性上比双人肠镜操作法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结肠镜检查医师在从双人操作法到单人操作法的技术转变中,如何理解、掌握并使用这些特殊技术,是操  相似文献   
2.
邓澎  张淼  潘攀  吴俊超 《四川医学》2020,41(11):1109-11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弥漫性结直肠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符合条件的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内镜下有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观察组,无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结合两组患者的病史、内镜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及半年后肠镜复查结果,分析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意义。结果共纳入120例内镜下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其中观察组29例患者,28例(96. 5%)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91例患者,71例(78. 0%)确诊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特异性95. 2%,敏感性为28. 3%,观察组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率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 5%vs 78. 0%,P<0. 05)。结论本研究发现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提高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门脉高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加  吴俊超  杨锦林 《华西医学》2002,17(2):223-223
特发性门脉高压(IPH)是一种与肝硬化门脉高压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的综合征。本文报道10例,主要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贫血。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无肝硬化改变。行门奇断流术或门腔分流术,食管静脉套扎术等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瑞芬太尼应用在无痛胃镜中的并发症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于无痛胃镜的可能并发症。方法:300例成年ASAⅠ~Ⅱ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芬太尼和异丙酚组(99例)、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组(100例)以及5%GS和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组(101例)。每ml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含有瑞芬太尼1·5μg和异丙酚5mg。双盲法静脉缓注5μg/ml芬太尼或5μg/ml瑞芬太尼或5%GS。1min后,静脉缓注异丙酚或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异丙酚或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的用量根据麻醉深度调节,以满足检查需要和不导致低氧血症(SPO2<90%)为准。结果:瑞芬太尼组较芬太尼组:一般体动发生率较低(P<0·05),但是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较高(P<0·05)。虽然呼吸暂停发生率较高(P<0·05),但是低氧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剂组较芬太尼组:体动发生率较低(P<0·05),但是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以及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都较高(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于无痛胃镜时,体动发生少,但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较多见,特别要重视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可能引起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产适于胎龄儿低钠血症的早期预防.方法 151例早产适于胎龄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51例,B组54例,C组46例.A、B组分别于生后24 h、48 h开始静脉泵输注0.9%氯化钠溶液2~3 mmol*kg-1*d-1,C组生后72 h内不补Na+.生后即时及生后72 h,查血清Na+.结果 三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及生后即时血清N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生后72 h血清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低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后早期开始补钠,可有效预防早产适于胎龄儿低钠血症的发生,且无高钠血症医源性疾病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全麻无痛性技术应用于胃镜检查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俊  王晓  吴俊超  宋莉  刘进 《四川医学》2004,25(6):694-695
目的 探讨全麻无痛性胃镜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700例无痛性胃镜检查的患者在静脉麻醉下生命体征的变化,对胃镜插入刺激的耐受性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麻醉检查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插入,呛咳、屏气、呃逆发生率分别为1.86%、5.71%、1.29%,未发生不良后果;药物副作用少,清醒质量高。结论 胃镜检查中由麻醉医师实施全麻无痛性技术是安全、快速、有效的,它消除了常规检查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有利于检查和治疗,普及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息肉套扎治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胃肿瘤,组织学上分为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由于25%~50%的息肉发生恶变,故应早期切除。纤维内镜发明后多采用高频电切及微波等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仍有一定的并发症,操作较复杂、设备昂贵等缺点。套扎术是以治疗内痔的弹性橡皮环结扎原理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并在食管静脉曲张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具有设备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我们采用套扎术治疗胃食管息肉2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8.
唐斌  林玲  吴俊超 《华西医学》2006,21(3):560-561
目的:归纳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病情况,总结防治器官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4年所收治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所产生的各脏器功能不全及其发生率,并对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加以剖析。结果: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的次序依次为:代谢28例(87.5%)、肺损害18例(56.2%)、胃肠功能障碍24例(50%),心血管循环障碍15例(46.8%),肝损害8例(25%),肾损害96例(18.7%),胰性脑病4例(12.5%)。其中以肺损害最早,最多见。全组病例均给予早期积极内科综合治疗。除2例因胰性猝死,2例因入院时已属MSOF晚期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MODS及MSOF与预后密切相关。及早诊断SAP,及早综合干预是有效防治MODS向MSOF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动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动力的变化。 4 0例肝炎后肝硬化 (非食管静脉曲张和轻、中、重度静脉曲张各 10例 )患者和 2 0名健康自愿者行食管测压检查。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在各组间均无差异 (P值均 >0 0 5 )。食管体部远端蠕动波幅 (PA)、时间 (PD)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 ,其中EV组和中、重度EV组较NC组PA显著降低、PD明显延长 (P <0 0 5~ <0 0 1)。食管体部近、远端蠕动传导速度 (PV)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1)。在食管近端 ,EV组较NC组和NEV组明显减慢 (P <0 0 1~ <0 0 5 ) ,而在远端 ,EV组较NC组 ,重度EV组较轻、中度EV组PV也显著减慢 (P <0 0 5~ <0 0 1)。肝炎后肝硬化 (尤其是中、重度静脉曲张 )患者的食管动力变化主要是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异常 ,其原因可能是曲张静脉本身直接的机械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 <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 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