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13例13只眼;PDT治疗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联合治疗组)14例14只眼.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联合治疗组参照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制定的标准先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2、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检查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CNV未完全闭合仍有渗漏者,则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12个月,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2±0.11,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1±0.12;2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0例CNV完全闭合,占77.92%;3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23.08%.联合治疗组患者中12例CNV完全闭合,占85.71%;2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14.29%.OCT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NV强反射区域缩小,视网膜下积液吸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67.96±10.69)μm,联合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1.64±11.30) μm;2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89).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2.4±1.0)次;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1.5±0.7)次.两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1,P=0.009).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发现其他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均能减轻CNV渗漏,降低视网膜厚度,改善ICNV患者视力,无严重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RNA表达的重组质粒。方法设计3组针对VEGF基因的核糖核酸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序列,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入载体pcDNA3.1中,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cDNA3.1-VEGF-LH1、pcDNA3.1-VEGF-LH2和pcDNA3.1-VEGF-LH3,用DNA直接测序法和双酶切法鉴定构建的重组质粒。结果 DNA测序证实克隆入载体pcDNA3.1(-)中的序列正确,双酶切证实RNA干扰序列正确插入载体pcDNA3.1(-)。结论成功构建针对VEGF基因的RNAi质粒,为进一步研究该RNAi质粒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与乳化劈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应用比较,探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的优点。

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0例70眼随机分为压核进钩劈核组35例35眼和乳化劈核组35例35眼。分别使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乳化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两组病例均完成透明角膜切口、撕囊、水分离后,压核进钩劈核组先用超乳针头吸除表层皮质和软核,轻压晶状体核,然后用劈核钩勾住晶状体5:00位赤道部,超乳针头退回主切口,吃进晶状体核与劈核钩对向用力,将核一分为二。乳化劈核组用超乳针头吃入晶状体核心至晶状体1/2~2/3厚度并吸住晶状体核,劈核钩划入超乳针头对侧晶状体赤道部与超乳针头对向用力劈开晶状体核。记录两组术中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1、7d角膜水肿、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等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压核进钩劈核组的U/S time低于乳化劈核组[12.76(8.76,16.76)s vs 22.87(18.36, 27.38)s, P<0.01]; 压核进钩劈核组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乳化劈核组(2133.44±348.58/mm2 vs 1957.94±280.54/mm2,P<0.05),压核进钩劈核组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于乳化劈核组[0.15(0.08,0.22)vs 0.22(0.16, 0.28), P<0.01]。术后1d压核进钩劈核组角膜水肿轻于乳化劈核组(Z=13.195,P=0.004),术后7d两组角膜水肿均消退。术后1d两组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而两组间无差异(Z=-0.48,P=0.63)。

结论:与乳化劈核技术相比,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劈核操作简单,手术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5.
1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骤降3天"入院。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感左眼视物剧降,无眼红、眼痛、眼胀及恶心呕吐,在外院诊断为左眼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nal vein occlusion,CRVO).  相似文献   
6.
跨突触神经传导示踪对于研究神经网络以及单个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伪狂犬病毒(PRV)作为一种噬神经组织病毒,因其可跨突触传递、高效转染和表达、具备独特感染模式等特点.在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基因重组后的伪狂犬病毒无明显神经毒性,此外不仅继承了原有病毒的特性,同时还可携带荧光标记蛋白,使得对神经环路的标记和显示更加简单和直观。我们就PRV应用于视觉传导通路的标记、在非图像视觉传导系统中的应用、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移植后示踪、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潜在不足,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