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X对慢性应激所致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雄性SD大鼠72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ZXX高、中、低剂量组(1.2、0.6、0.3 mg/kg)、氟西汀组(2.5 mg/kg)和匹维溴铵组(25 mg/kg)进行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的方法造模,观察ZXX对IBS模型大鼠AWR评分、排便潜伏期和粒数的影响,评价对IBS的治疗作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结肠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肽(VIP)和生长抑制素(SS)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ZXX高中低剂量均可不同程度降低IBS模型大鼠AWR评分,其大剂量效果更显著;各组大鼠血浆中SS、SP和VIP无统计学意义;ZXX各剂量组对结肠中3种胃肠激素均显现出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 ZXX对IBS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可改善血浆和结肠中的P物质、血管活性肽和生长抑制素的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蜘蛛香成分11-ethoxyviburtinal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肠嗜铬细胞(EC)及肥大细胞(MC)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匹维溴铵(25 mg/kg)组和蜘蛛香成分11-ethoxyviburtinal大、中、小剂量(1.2、0.6、0.3 mg/kg)组。采用孤养复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数量的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MC数量的变化。结果孤养复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造成大鼠结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肠MC数量显著增多(P0.05)。蜘蛛香成分11-ethoxyviburtinal大剂量可显著减少结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C和MC数量(P0.05)。结论蜘蛛香成分11-ethoxyviburtinal可抑制IBS大鼠结肠EC和MC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性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肠肽的异常表达可通过影响内脏感觉、分泌和运动,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本文从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血管活性肠肽、P 物质、生长抑素等脑肠肽入手,探讨脑肠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为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均连续治疗4周,舌骨喉活动度(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情况;营养状况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评分、ALB、SWAL-QOL提高,SSA、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改善舌骨喉活动度,缩短吞咽持续时间,提高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七消痞颗粒(SQ)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急性炎症的作用;采用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慢性炎症的作用。结果: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均可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率,抑制醋酸导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显著减小致炎后大鼠足肿胀率;参七消痞颗粒中剂量和低剂量可显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结论:参七消痞颗粒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参七消痞颗粒(SQ)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热板法所致小鼠出现舔后足时间(痛阈值)及醋酸扭体法所致小鼠扭体次数(20min内)的影响。结果:参七消痞颗粒高、中、低各剂量组在20min内扭体次数均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参七消痞颗粒具有外周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