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回顾国内以往知识元研究,结合当前中医古籍知识元研究工作,探讨中医古籍研究的部分现存问题.中医古籍知识元研究工作重点在于知识元标引平台的研发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数据化处理.知识元的概念是文本中的词或短语;知识元的文本可以借助文言语法与知识图谱三元组概念进行数据提取;建立语义关系,即语义三元组的描述,可分为表达不同描述对象(实体)之间语言逻辑的"实体—关系—实体"形式,与表达描述性语句的"实体—属性—属性值"形式.语义三元组间的逻辑关系及其描述,要求对古籍文本进行词、句法、语义、语用等全方位的考察.逻辑语法的研究或可为知识元研究开拓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索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江浙温补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以汪机、薛己、徐春甫、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及相关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分析。[结果] 以汪机、徐春甫、孙一奎等医家为主体的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为主体的江浙温补派,形成背景相同,思想主张相近,均强调元气的作用,重视脾肾二脏,阐发命门理论,且均偏重温补,反对滥用寒凉。但两者的思想核心并不相同,新安固本培元思想偏重于“阴阳一太极”,强调元气为生化之源与生命根本动力的作用,主张以后天补养先天,激发先天生生之机,继而反养后天,临证善用人参、黄芪等气血并调、脾肾同补,以培固元气;而江浙温补派偏重于“太极分阴阳”,更加重视太极划分以后阴阳二气对后天阴阳的充养,即强调命门水火的阴阳互根、互用之性,主张直补先天,进而以先天养后天,临证善用六味丸、八味丸等加减合方,以滋真阴真阳。[结论] 两派学术主张同中有异,医家之间相互影响,属于交叉互融的关系,可同属于易水学派的支脉,即广义的温补派范畴。  相似文献   
4.
暑,在《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多方位的.首先,从阴阳而言,它是与"寒"相对立又统一的一个概念,即以寒暑别阴阳.其次,从四时而言,温、暑、凉、寒则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从五脏而言,风、暑、湿、燥、寒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统归天之气,在五行则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此外,暑作为"六气"之一,在三阴三阳理论中,暑为"少阴",其性蒸腾.基于暑的这些属性,相应地,在致病方面,逆于夏长之气,主要表现为"伤心",或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作为致病因素,夏伤于暑,主要特点是"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及"其汗大出,腠理开发".从"六气"角度而言,主要是"六气"间的淫、胜与复,其核心病机均是"火淫金病".而《黄帝内经》关于"暑"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论述,在后世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主要表现在"暑"与"热""火""湿"之间."暑""热"在古代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暑"为"热"之性,《黄帝内经》常通用,后人区别之,"火"为五行之一,与"暑"相对应,即在天为"暑",在地为"火","暑(热)"为"火"之化气;关于"暑"与"湿"的关系,统言"暑必兼湿"必然不妥,"暑"的兼"湿"与否,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而论,但"暑"与"湿"别为二气,不可浑而言之.在论治方面,《黄帝内经》关于暑证的论治,从阴阳角度而言,是以调和阴阳升降为本;从五行与六气的角度而言,主要依五行间的生、克、制、化为准.这种论治思想,为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所继承,临证可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或加减此方论治、或权衡各组药物比重随证施治,来解决大部分"暑证";而王孟英所创同名方剂,基本是取法于《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其所举病证,属于暑热伤津耗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