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以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作Dot-ELISA检测丝虫病人抗丝虫抗体的初步结果。62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6.8%,49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5.7%,50例和39例非流行区正常人的假阳性率分别为4.0%和5.1%,与钩虫和蛔虫混合感染者的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显示,Dot—ELISA检测微丝蚴血症者抗丝虫抗体具有敏感性高,且方法简便,可望用于丝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2.
淋巴丝虫病     
世界卫生组织丝虫病专家委员会于1983年10月31日至11月8日在日内瓦召开会议。1984年发表该委员会第4次技术报告“淋巴丝虫病”一册。本文是该会议报告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我国丝虫病现场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1000人左右的行政村为单位)阳性者60μ1末梢血微丝蚴密度降至平均5条时,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但未进一步阐明丝虫病防治后期传播规律性问题。本文参照Macdonald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原理及转折点概念,根据丝虫生物学和传播上的特点,应用一些主要的传播参数,模拟建立数学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于1985年在国内开始应用计数蚊胃摄入微丝蚴数与供血者同量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淡色库蚊吸血时的微丝蚴摄入量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以3组共16例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供血源,即超低密度(60μl末梢血查不出微丝蚴,1ml静脉血微丝蚴10条以下)7例、低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5条左右)5例,和中等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数10条)4例,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数与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667、0.791和0.014.p均大于0.05);3组淡色库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依次为11.5%、37.1%和45%。以上结果提示,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未见浓集现象,而幼丝虫发育成熟率则随供血者微丝蚴密度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6.
7.
本项成果是在卫生部领导下 ,经 40多年几代人努力完成。以淋巴丝虫病 (以下称丝虫病 )病原生物学特性为基础 ,通过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和传播阈值的研究 ,首先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首次阐明防治后期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丝虫病传播上已无实际意义 ;首次提出我国丝虫病阻断传播指征 ,并据以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技术措施。1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丝虫病防治策略2 0世纪 6 0年代初 ,在对我国丝虫病进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丝虫病与其他虫媒传染病如疟疾等的病原生物学特点的不同 ,提出防治丝虫病应采…  相似文献   
8.
1982-1995年,在河南省确山县赵庄等3个村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采取普服0.3%-0.4%的海群生药盐4-6个月和微丝蚴血症者加服海群生4.2g7日双疗程防治措施后,终止防治措施,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的纵向观察.结果表明,有效地控制微丝蚴血症者,使微丝蚴率降到1%左右、微丝蚴密度降到5条以下/60μl,在10年以内,可以阻断班氏丝虫病的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 班氏丝虫病行区经过防治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后能否阻断丝虫病传播,是我国目前斑氏丝虫病防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82年开始在我省斑氏丝虫中度流行区确山县进行此项研究。确山位于我省南部,东径114°2’,北纬32°48。该县地势起伏,有山区、丘陵、平原。年平均温度15℃,平均相对湿度60%,年降雨量700—1000mm。居民区周围多淡色库蚊孳生地,  相似文献   
10.
1952年5月间,东北林区发生了一种急性疾患,经过森林工业部门和卫生研究机关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从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和临床等各方面研究证实了,该急性疾患系壁蝨性脑炎(森林脑炎)。1953年以来,各地又陆续从采自东北各地林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