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癌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死率。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胃癌的免疫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整体单药有效率仍较低,也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亟需寻找准确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患者。以肿瘤基因变异数目为特征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显示出与ICI疗效的相关性,笔者就TMB与胃癌临床病理关系、免疫治疗效果预测及其他生物标志物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大约25%的NAFLD患者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对我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NASH发病的潜在分子机制, 提出新的治疗方法。近期研究表明, 炎症小体和gasdermin-D(GSDMD)介导的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与NASH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NASH发病机制中细胞焦亡及其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侧站位三孔法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PTLDG)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号分配按照双数进入TPTLDG组, 单数进入五孔法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FPLDG)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围手术期情况比较。(3)术后30 d并发症情况比较。(4)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胃癌患者59例;男40例, 女19例, 年龄为59.00(52.00, 67.00)岁。TPTLDG组30例患者性别(男、女), 年龄, 体质量指数, Caprini评分(≤2分、≥3分), 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3分、≥3分),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新辅助化疗后全腔镜与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新辅助化疗并接受标准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144例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腹腔镜组56例,腹腔镜辅助组88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术后3 d CRP值更低[(23.83±6.06)mg/L vs.(27.25±7.28)mg/L,P=0.004],术后排气时间更短[(2.82±0.74)d vs.(3.16±0.79)d,P=0.011],切口长度更小[(4.82±0.99)cm vs.(6.47±1.36)cm,P<0.001],进食更早[(3.03±0.81)d vs.(3.42±0.94)d,P=0.013]。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应用于胃上部癌新辅助治疗后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SCT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收集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3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SCT检查.对患者所得MSCT图像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病灶部位、形态、轮廓边缘情况等;以病理检查为基准,计算MSCT对结肠癌诊断准确率以及分期准确性.结果 MSC...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目前,腹腔镜外科手术已逐渐成为AEG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因肿瘤解剖位置特殊、离断食管位置较高以及纵隔区域空间狭小而致腹腔镜下吻合存在吻合难度大、吻合位置高等特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风险较大,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其吻合口漏的处理,本文从基本原理、内镜治疗和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7.
根治性胃癌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 作为胃癌患者的标准术式在国内外各大医疗中心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淋巴结的具体清扫范围, 至今仍存在争议。在最新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 第14v组淋巴结(沿肠系膜上静脉根部)再次被定义为区域性淋巴结, 并且明确了远端胃癌出现幽门下区域淋巴结(第6组)转移, 建议行D2+肠系膜上静脉(第14v组)淋巴结清扫。为了探讨第6组和第14v组淋巴结在胃癌根治术中清扫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复习发现, 第6组淋巴结转移与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第6组淋巴结状态是第14v组淋巴结阴性状态和假阴性率的有效预测因素;对于第14v组淋巴结阴性、而第6组阳性的胃癌患者, 第14v组的清扫可能也有一定的意义。根治性胃切除术中, 增加第14v组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 但重要的是, 要区分可以从第14v组淋巴结清扫中受益的患者人群。我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梁寒教授目前牵头的一项关于国内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试验(NCT02272894), 有望为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单肌瓣成形术(SFT)的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7例病理学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胃上部癌的病例资料。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8.3岁;平均体质指数为23.8 kg/m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肠道菌群逐渐成为学科研究热点,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菌群失调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上皮DNA损伤、免疫异常及产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细菌酶发挥致癌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和CRC关系的认识不断突破至新的层面。肠道菌群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影响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疗效,同时为CRC的靶向治疗提供大量潜在靶点。笔者就肠道菌群在CRC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胶囊内镜在病人无特殊不适的情况下可获得整个消化道的影像学资料~([1])。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腹痛等怀疑小肠病变者,胶囊内镜可直接对全部小肠黏膜进行观察,有较高的检出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累及肠壁全层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2-3]),其中30%仅存在于小肠病变,内镜下可见节段性分布的黏膜炎性病变,胶囊内镜可应用于CD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