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郁积性皮炎(S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SD好发于中老年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诱因,起病隐匿,病程长,晚期多因使用外用药及外伤引起自身敏感性皮炎(ASD)和难愈性溃疡。出现溃疡后行手术治疗,术后仍易复发ASD及溃疡。结论:SD多见由于静脉壁退化及长期直立造成的静脉功能不全引起,早期发现并使用手术干预可使SD的处理过程明显缩短,而且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减少继发性ASD及溃疡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归纳、分析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的免疫组化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报道本科1例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病例,并应用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查找已发表且患者为中国人的文献,分析、归纳其免疫组化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多为女性儿童,亦可见于成人,本病免疫组化CD3、CD8、CD45、EBER、TIA-1、Ki-67阳性率高,CD4、CD30、CD56阳性率较低,免疫调节治疗疗效较好。结论: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多见于女性儿童,免疫组化CD3、CD8、CD45、EBER、TIA-1、Ki-67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指标之一。本病无特效疗法,但调节免疫治疗可考虑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卢井发  黄雪娇 《海南医学》2013,24(23):3514-3515
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STA-21对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和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TA-21治疗2周前后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P-Stat3、IL-17的表达。结果 STA-21治疗寻常型银屑病2周后,P-Stat3和IL-17的水平下降,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06、-4.931,P〈0.01)。结论 STA-21可通过下调P-Stat3和IL-17的表达而达到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结果:3岁以下儿童为好发人群,39例患儿发病前有明显诱因,178例临床标本培养,有12例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20例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均痊愈。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大部分病例无法找到明确诱因,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一代、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真皮中层弹件组织溶解(micl-dermal elastolysis,MDE)是一种少见的获得性特发性炎症性和(或)非炎症性皮肤病~([1-4]).Shelly和Wood在1977年首先描述此病,至今已报道70多例.现复习相关文献,综述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于光疗前、光疗第15次对28例患者皮损分别进行PASI评分,并记录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酒史、感染情况。结果 NB-UVB有效率67.86%,年龄对疗效有影响,治疗过程中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疗效,且年龄影响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全身关节疼痛3年,肌无力、皮肤肿胀及变硬2个月。3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踝关节肿痛,当地医院以"痛风"予激素治疗后(药名不详),症状好转,但停药后不久病情复发,且左踝关节、双肘、肩、腕、指关节等处相继出现肿痛,多次到当地医院诊治,疗效不佳。1年余前双侧膝关节出现肿痛,蹲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凡士林纱卷铆钉样缝合加压包扎对腋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01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微小切口大汗腺修剪术治疗。治疗组61例,采用凡士林纱卷铆钉样缝合加压包扎,对照组40例,采用“8”字绷带包扎。结果:治疗组皮下血肿、皮肤坏死、切口愈合延迟、瘢痕的发生率(分别为0.82%、0.82%、1.64%、2.46%)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5%、7.5%、8.7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对照组术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64%、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满意度为93.44%,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结论:与“8”字绷带包扎相比,凡士林纱卷铆钉样缝合加压包扎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腋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皮肤透明细胞汗腺瘤。患者女,77岁。右侧胸壁结节1年。约3 cm×1.5 cm大小,孤立、境界清楚,呈半透明红色结节,质硬,顶端宽大,基底较窄,呈分叶状,表面光滑。治疗上予局部麻醉下完整切除结节。术后皮损组织病理明确诊断为透明细胞汗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