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利什曼原虫与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相互关系。实验证明,前鞭毛体在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形态发生很大变异,部分原虫呈溶解现象,部分原虫仍可粘附于吞噬细胞外,但单克隆抗体经 56℃灭活后,则原虫形态无改变,且粘附在吞噬细胞周围,有些原虫的鞭毛及虫体前端已进入细胞内,认为其机制可能与前鞭毛体外膜上的配基与吞噬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病鼠肝、脾组织,保存在液氮内,分别在第3、30和240d以及120和370d复苏后把肝、脾组织块,接种NNN基内,前鞭毛体生长良好,在保存至第105和370d复苏的肝、脾组织块,接种背纹仓鼠腹腔后均获内脏感染。表明液氮保存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动物肝、脾是一种良好的保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建立的抗杜氏利什曼L.donovani,抗硕大利什曼L.major,抗热带利什曼L.tropica及抗新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的4种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荧光法的交叉反应显示出有较强的特异性,应用McAb的dot-ELISA试验,对新疆大沙鼠体内分离的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检测,证实新疆克拉玛依鼠体、蛉体的利什曼原虫仅与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制备的McAb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总结18例亚临床脑型患者因吡喹酮治疗诱发的临床症状和转归。神经精神症状有癫痫、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运动性失语和思绪紊乱等。症状首次出现在治程中至治毕1 年。治毕随访6月至3年,出现癫痫的10例中近3月未发者9例,近6月未发者7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18例中16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出现其他神经精神症状者除 1例外均消失。其转归似与囊虫结节引起脑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可溶性抗原和硷性磷酸酶抗人IgG结合物进行了疟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发现此种抗原与健康成人血样产生较高的假阳性反应。因此改用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抗原进行试验。 材料与方法 1、抗原的制备:虫种由本所病原室从海南岛恶性疟病人分离获得。培养液由RPMI-1640(SERVA Feinbiochemica厂)、HEPES缓冲液、谷氨酰胺和碳酸氢钠配成。用前以含12%AB型血清的上述培养液配制2%的“O”型红细胞悬液,用蜡烛缸法培养至原虫达8~10%,当以裂殖体为主时收集原  相似文献   
6.
内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巨噬细胞系统的单核吞噬细胞内,在一般情况下其无鞭毛期能抵抗巨噬细胞的杀灭作用。 为了观察经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后的小鼠其巨噬细胞的作用,我们采用了CFW纯系小鼠,经不同免疫方法于免疫后不同时间观察了体外培养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实验采用的巨噬细胞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的比例为1:4。从每24小时吞噬功能的结果表明,经利什曼鞭毛体纯抗原免疫及福氏佐剂加利什曼抗原免疫的两组小鼠,均以免疫后3周的吞噬率最高,分别为72%及96%;两组吞噬指数的均值±SD(4.46±1.72,6.99±4.36)亦较正常组小鼠(1.68±1.25,1.72±1.15)为高,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了特异性抗原以及与佐剂合并具有对吞噬功能的激活作用。实验并观察了巨噬细胞内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的活力作用,从吞噬原虫后20小时开始至 144小时,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期再经三恩氏培养基培养后均能恢复为前鞭毛期,而经免疫小鼠巨噬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在72小时后即消失活力。 另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利什曼原虫的动态亦作了仔细观察。 实验结果说明了经过免疫的小鼠,由于被淋巴细胞激活后的巨噬细胞能杀死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在宿主对感染应答中是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探索黑热病的免疫机理具有一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原虫—DNA重复序列在虫种鉴定上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相应的利什曼原虫世界卫生组织(WHO)参照株在一种DNA重复序列上的同源性以考察这一DNA重复序列应用于鉴别我国利什曼原虫的价值。方法 PCR扩增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DNA重复序列片段并测序,用GENEDOC软件比较扩增的各分离株DNA重复序列的同源性。结果 该DNA重复序列在种内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间完全同源或高度同源(99%~10 0 % ) ,且碱基变异具有高度稳定性,而在种间则显示相当的差异(一般同源性小于90 % )。结论 该DNA重复序列在我国利什曼原虫的鉴定上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原虫的种类颇多,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等颇为相似,难于相互鉴别。因此我们用NNN培养基加抗血清对同种及异种利什曼原虫生长影响作了光学显微镜的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1.利什曼前鞭毛体抗血清的制备: 抗原:将利什曼原虫置NNN培养基内培养10~12天,收集前鞭毛体用生理盐水离心洗涤4~5次,取有原虫部分。最后按前鞭毛体的压积量加9倍的pH7.2PBS制成15  相似文献   
9.
经连续培养传代5次后的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人工感染金黄仓鼠,观察不同数量的前鞭毛体及不同接种方法对金黄仓鼠的易感性。材料与方法一、动物:金黄仓鼠,体重5.5g/只,分6组,每组6只,♀♂各半。由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提供。  相似文献   
10.
PCR检测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适合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PCR方法。 方法 选择6种常用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的PCR引物(RV1-RV2、K13A-K13B、MC1-MC2、174-798、Pia3-Pia4和DBY-Ajs31),以培养的甘肃人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种植人抗凝全血抽提的DNA为模板,确定了这6种PCR引物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的最适条件,并比较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用两种敏感性和特异度均佳的引物对采自利什曼病疫区100份无利什曼病症状居民的静脉血进行检测。 结果 6种PCR引物检测的特异性均达到100%,而检测的敏感性各异,检测到的原虫数目从0.1~1000条原虫/ml,其中引物RV1-RV2(0.1个原虫/ml血)和K13A-K13B(1个原虫/ml血)敏感性较高。这两对引物对100份无症状居民血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33/100)和30%(30/100)。 结论 引物RV1-RV2和K13A-K13B适于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在我国甘肃动物源性利什曼病疫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率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