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1.
目的:旨在分析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并实施严密的护理观察。方法:总结2000-05~2009-12接受肝癌介入治疗392例患者资料。结果:全部患者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护理工作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不可或缺部分,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护理工作者除了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及强烈的责任心之外,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动脉数字减影术(DSA)及CT增强在肝癌术后患者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肝癌手术切除术后的患者28例,该组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其中18例行CT增强扫描,综合其临床资料,总结其DSA及CT增强表现特点,并与最终确认复发者进行比较,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28例肝癌术后患者中最终确诊复发者25例,复发病人中,DSA显示异常者23例,CT增强检查者中最终确诊复发者17例,CT增强显示异常者12例。结论:肝脏DSA检查对于肝癌术后复发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肝癌术后患者宜常规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肝癌动脉供血血管变化.方法:对86例原发性肝癌均经2次以上TACE治疗的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对每次行TACE治疗前DSA资料对比观察.结果:本组86例,经2~4次TACE治疗,69例(80.9%)肿瘤由多血管向少血管或无血管转变;75例(87.3%)肿瘤染色范围缩小或消失;11例(12.8%)肝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周围形成侧支血管;25例动-静脉瘘中有11例(45.2%)减轻或消失,动脉期延长.结论:经TACE后对癌组织动脉供血血管的变化特征研究,对评价疗效及决定再次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DR﹚在危重急诊患者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危重急诊患者50例,由于患者不能到放射科摄片,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记录每例患者的曝光条件,运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对50张DR片的密度、对比度、清晰度等进行分析、统计、评价。结果:丙级片2例2张(4%),乙级片25例25张(50%),甲级片23例23张(46%),没有废片。结论:数字化X线摄影(DR)能显著提高了危重急诊患者的摄片质量,降低了重复摄影概率,降低了辐射剂量,为患者诊治争取了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股骨头髓内减压带血管蒂植骨后行介入溶通术与单纯行股骨头介入溶通术的对比、研究、探讨双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8例(22髋),其中8例(8髋)为治疗组,行股骨头髓内减压及带血管蒂植骨后行血管内介入溶通治疗;10例(14髋)为对照组,单纯行血管内介入溶通治疗术。行DSA造影证实后经导管注入罂粟碱、尿激酶、复方丹参,3w后重复治疗一般行三次溶通治疗,分别于3、6、12个月摄骨盆正位片或/和股骨头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的共同点均有疼痛减轻或消失血管增粗、增多、延长等共性表现,但治疗组在股骨头区血管分支较多,部分细小、杂乱之血管形成小斑片状血管染色,DSA股骨头实质期染色缺损范围明显减少,治疗组显效率75%对照组50%。复查时观察到治疗组较对照组坏死囊变区骨小梁显示更加致密,新骨形成好,坏死区无扩大。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直接将溶栓、扩张微血管、止痛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直接注入到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用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股骨头营养供应。股骨头髓内减压带血管蒂植骨是加速新血运的形成和制止骨坏死的持续发展,可使局部毛细血管增生,增加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死骨吸收和加快成骨细胞增殖,加快新骨形成,使骨组织修复。血管内外双介入治疗的有机结合,对改善股骨头血管内外的血液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分析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并实施严密的护理观察。方法:总结2000-05~2009-12接受肝癌介入治疗392例患者资料。结果:全部患者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护理工作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不可或缺部分,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护理工作者除了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及强烈的责任心之外,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