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不同时期尿Ⅳ型胶原(Ⅳ-C)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DM)145例,根据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DN组,设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尿Ⅳ-C水平,探讨其与UAER、血肌酐及尿素氮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DN组Cr、α1-MG、β2-MG、BUN和UAE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对照组(P<0.05);DN组Ⅳ-C水平达到(288.31±92.45)μg/24h,显著高于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对照组(P<0.05);Ⅳ-C与α1-MG、β2-MG、BUN和UAER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r=0.55、r=0.48、r=0.51和r=0.61,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尿Ⅳ型胶原含量变化可能与2型DN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可作为DN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可能为判断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血清及尿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LN患者根据尿中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SCr、BUN、血清及尿液CTGF水平,并分析血清及尿液CTGF水平与mAlb的关系.结果 四组(狼疮性肾炎各组和对照组)的血清及尿液CTGF水平之间相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5.235及156.871,P<0.05),狼疮性肾炎各组的血清及尿液CT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Ⅰ组血清及尿液CTGF水平开始升高,Ⅱ组及Ⅲ组尿CTGF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尿CTGF显著高于Ⅱ组.狼疮性肾炎各组的血清及尿液CTGF水平与mAlb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5,P< 0.05;r=0.456,P<0.05).结论 血清及尿液CTGF在狼疮性肾炎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检测血清及尿液CTGF水平对于LN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多重核酸扩增荧光检测法和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法在HPV感染女性患者标本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13种高危型HPV多重PCR荧光检测法对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653例疑似HPV感染女患者的宫颈细胞样本进行检测,并与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2种方法检测13种高危型HPV不一致的样本经序列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结果13种高危型HPV多重PCR荧光检测法检测HPV阳性样本,阳性检出率为21.5%(140/653);用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法验证,与13种高危型HPV多重PCR荧光检测法一致的阳性样本占20.4%(133/653),总一致率为98.2%。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一o.945);用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法检出:HPV单一型别感染占59.4%(79/133),主要的高危HPV型别为HPV16、52、39、68、33和59型,6种高危型占总数的87.3%(69/79),其中HPV16和HPV52为主要感染,占44.9%。结论高危型HPV多重PCR荧光检测法和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法在13种高危型HPV的检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多重PCR荧光检测法覆盖主要的13种高危型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法可进行具体的单一型别分型。2种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对宫颈癌筛查和预防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可为HPV分子流行病学和HPV疫苗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总结我院肾脏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分型。方法:对我院近4年185例行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小球疾病(GN)182例,占98.4%;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N)133例占71.9%,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N)49例占26.5%;肾小管间质病变3例占1.6%。PGN中IgA肾病(IgAN)及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0.3%、14.6%。SGN中狼疮性肾炎(LN)、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1.4%、4.3%、4.9%。结论:GN是我院肾活检病例中最常见原因,原发多于继发。PGN中IgAN最常见,其次为MsPGN;SGN中,LN是首要原因。肾活检对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15例,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给予标准剂量激素治疗,8周后复查。结果:发病前,激素敏感( SSNS )组及激素抵抗( SRNS)组CD3+CD4+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 CD3+CD8+T淋巴细胞对照组比较均升高,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治疗后,激素敏感( SSNS)组及激素抵抗( SRNS)组CD3+CD4+T 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激素敏感( SSNS)组CD3+CD8+T 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激素抵抗( SRNS)组CD4/CD8与对照组相比偏低。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可能参与了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2例CKD患者按不同分期分为Ⅰ~Ⅱ期、Ⅲ~Ⅳ期、Ⅴ期3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40例非CKD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比色法测定血尿酸(SUA)浓度,并采用彩超行双侧颈动脉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CKD组SUA浓度、HUA检出率、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Ⅰ~Ⅱ期、Ⅲ~Ⅳ期、Ⅴ期组SUA浓度逐渐升高,HUA检出率也逐渐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UA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P0.01)。Ⅴ期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P0.05);HUA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非HUA组(P0.05);SUA浓度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CKD患者SUA浓度升高,易发生HUA,而颈动脉硬化程度与SUA呈正相关,提示CKD合并HUA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依据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入院后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化验指标[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81.32±4.02)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0.69±0.14)g、白蛋白(27.35±3.47)g/L均优于对照组的(84.04±5.53)μmol/L、(1.21±0.23)g、(22.62±4.1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显著,可以降低蛋白尿及肌酐水平,能够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蔗糖铁和口服硫酸亚铁片分别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应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HD)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40例因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静脉组:应用蔗糖铁针剂100 m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每周2~3次静脉滴注;口服组:口服维铁缓释片(每片含硫酸亚铁525 mg),1片/次,1次/d,同时联合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6 000~9 000 u/周,皮下注射。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但静脉组Hb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口服组(P<0.01),不良反应低于口服组。结论:蔗糖铁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其升高Hb、SF及Hct的作用比口服补铁更快,上升幅度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肾性贫血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