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对下颌牙列缺失种植即刻螺丝固位修复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选择下颌无牙颌、下颌余留牙无法保留的患者共21例(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是51.1岁(范围为26~65岁)。每例植入4-8枚Nobel biocare种植体,术后当天或第7天种植体支持式热凝树脂固定桥修复,12周-36周后金瓷固定桥修复。[结果]21例149枚种植体中,121枚种植体即刻修复,1枚种植体失败,即刻修复种植体3~67个月的累积成功率为99.2%。[结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达到35~45N·cm,下颌牙列缺失种植即刻修复可获得满意的中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下颌牙列缺失种植即刻螺丝固位修复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选择下颌无牙颌、下颌余留牙无法保留的患者共21例(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是51.1岁(范围为26,65岁)。每例植入4~8枚Nobelbiocare种植体,术后当天或第7天种植体支持式热凝树脂固定桥修复,12周~36周后金瓷同定桥修复。【结果】21例149枚种植体中,121枚种植体即刻修复,l枚种植体失败,即刻修复种植体3~67个月的累积成功率为99.2%。【结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达到35~45N·cm,下颌牙列缺失种植即刻修复可获得满意的中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上颌牙列缺失种植固定义齿即刻修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上颌牙列缺失种植固定义齿即刻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无牙颌或拔除无法保留的余留牙后牙列缺失的病例共6例,于上颌骨植入4~9枚种植体,手术当天或术后一周行固定即刻修复。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复诊,永久修复完成后第1、3、6和12个月复诊,以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结果】6例患者共植入48枚种植体,其中36枚为即刻修复,平均负重22个月(最长39个月,最短14个月)。所有病人对即刻修复效果满意,种植体无松动、脱落,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区,未见明显骨质吸收。种植体39个月累计存活率100%。【结论】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义齿即刻修复短期临床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喷砂后微弧氧化(MAO)与喷砂酸蚀(SA)后MAO处理表面形貌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保留SA获得的一级孔洞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MAO膜层的"骨小梁"样结构及富含钙磷的化学成分.方法 分别采用直径为106、250 μm的Al2O3颗粒对钛样品进行喷砂,部分用氢氟酸(HF)双重酸蚀制备SA样品,再对两种样品分组,使用不同的处理电压进行MAO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膜层厚度,能谱分析仪测量表面元素含量.结果 SA样品再行MAO处理可获得均匀连续的氧化膜层,并且MAO处理没有改变SA形成的基本形态,其中直径为250 μm的 Al2O3颗粒喷砂后双重4% HF酸蚀MAO处理表面的一级孔洞大小与成骨细胞最为接近.结论 纯钛经SA和MAO复合改性后,在表面形成复合的形态特征,从而达到优化种植体表面结构和组成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不翻瓣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对不翻瓣牙种植即刻修复进行临床探讨。方法:共对39例局部牙列缺失病人行不翻瓣种植即刻修复,男性21例,女性18例。使用CT进行术前检查,以不翻瓣方式共植入种植体106枚,均于手术当天完成树脂临时修复。术后6~24周进行永久修复。结果:39例106枚种植体中,下颌22例64枚种植体,上颌17例42枚种植体,修复后成功率为100%。结论:在严格地掌握病例纳入标准,谨慎地设计治疗计划和仔细手术操作下,不翻瓣种植即刻修复可以获得满意的初步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牙区螺丝同位与黏结固位种植固定义齿临床修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上下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42例共70枚种植体.其中24枚采用螺丝固位修复体.46枚采用黏结周位修复体。分别于修复后1年复诊.检测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等临床指标以及患者对种植义齿的美观满意度。结果螺丝固位组及黏结固位组平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78mm和0.68mm:螺丝组与黏结组mPLI平均水P50均为1,mSBI平均水平P50亦均为1:两组美观满意度平均得分P50为1。统计结果显示螺丝固位组与黏结固位组间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mPLI、mSBI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牙区螺丝固位与黏结固位种植义齿短期临床修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纳米钙磷结晶种植体表面理化性能的差异。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两种种植体纳米晶体涂层表面形貌,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涂层晶体的化学组分及晶相,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表面粗糙度。测量超纯水、二碘甲烷、甘油和甲酰胺在样品表面的接触角并计算表面能。结果Bicon 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可见直径20~200nm、圆形或椭圆形晶体随机分布并与表面融为一体:直径20-100nm粒状晶体散在分布于3I 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在凹陷周围密集累积成白色山峰状,凹陷底部晶体数量较少。钛基体外露。XPS证实Bicon 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的纳米晶体化学组分为Ca10(PO1)6(OH)2和CaCO3,3I 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晶体化学组分是Ca8H2(PO4)6·5H2O。XRD显示两种种植体表面涂层晶体均为无定形结晶。Bicon NanoTite^TM和3I NanoTite^TM的表面粗糙度中,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分别为(0.43±0.10)μm和(0.15±0.05)μm,微观不平度和点高度(Rz)分别为(2.13±0.7)μm和(0.64±0.03)μm,Bicon NanoTite^TM的Ra和Rz均较3I NanoTite^TM的高(P〈0.05)。Bicon NanoTite^TM和3I NanoTite^TM的分散成分分别为24.49、24.10mN·m^-1.极性成分分别为17.82、11.04mN·m^-1,总表面能分别为42.30、35.15mN·m^-1。结论Bicon 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纳米晶体的中含有Ca10(PO4)6(OH)2,在化学成份上较3I NanoTite^TM的纳米晶体更接近羟磷灰石,物理化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两种植骨材料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