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达原饮是治疗湿邪伏于膜原证的代表方,首载于《温疫论》,为明代医家吴又可创制的治疫名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邪郁肺证的治疗中亦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基于“中华医典(V5.0)”软件及“中医古籍数据库”“国医典藏”数据库,以“达原饮”“达原散”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古籍原文进行标引整理、统计分析及考证,对“达原饮”从组成剂量、药味基原炮制、功能主治、制法服法及现代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古今文献收集与分析,以期为达原饮的现代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依据。结果发现组成上,多数医籍依照原方药物组成,部分医籍在“芍药”“草果”两味药的记载有区别;剂量上,总体变化不大,差异主要见于“草果”一味药;炮制上,历代文献记载本方组成药味均未明确特殊炮制要求,建议生品入药;制服法上,历代医籍大多遵原书,部分医籍记载以生姜为引,部分医籍在煎煮水量及服药时间上有变化;功效主治上,原书记载达原饮“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后历代医籍记载治疗疾病包括“瘟疫”“疫疟”“温疫”“时疫”等,主治主要围绕“疫病”,以邪伏膜原为病机,以发热为表现的各类疾病;临床应用上,古代医家多以“发热”“舌上白苔如积粉”为本方应用的重要指征,现代医家将达原饮广泛运用于发热及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疾病及皮肤病、儿科疾病,同时对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方剂中治疗阴虚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以阴虚为基础证候疾病的辨治施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已上市经典名方数据库”,筛选治疗阴虚证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寻找核心组方。采用MATLAB进行中药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痛泻要方的古今文献,梳理痛泻要方的历史发展源流,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文献证据支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中医古籍数据库与知识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痛泻要方相关数据,对痛泻要方的历代记载情况、主治病症、药物组成、药物剂量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痛泻要方首见于元代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丹溪心法》一书中,古代文献中其主治病症多为痛泻不止,白术、白芍、防风、陈皮4味药组成虽无变化,但其剂量配比不尽相同,现代多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结论痛泻要方在历代文献沿革中变化较小,自明代成书的《丹溪心法》收录此方后,后世医家多是沿用了其治痛泻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扩展。至近现代,痛泻要方更多被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4.
大秦艽汤是治疗中风的常用经典方剂,出自刘完素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及独活16味药组成。历代医家对该方的组方原理及主治中风属于“内风”还是“外风”存在争议,该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记载大秦艽汤主治的相关古今文献,厘清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证治源流。刘完素原著辨析大秦艽汤为治疗“内风”之方,方中秦艽、羌活、独活等风药可宣通郁滞,开通玄府,使气血经络畅行,而后世受“外风”思想影响,认为该方为治“外风”方剂。古代医家逐步补充了大秦艽汤主治中风所见口眼?斜、半身作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并将大秦艽汤扩展用于筋燥、瘛疭、痉证、痹证等疾病;现代医家对本方病机的阐述仍以“外风”立论为主,为经络空虚、风邪入中,功效为疏风清热、养血活血。临床上多将大秦艽汤用于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血管疾病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可用于风湿免疫系统的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皮肤性疾病等,以上分析结果将为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玉竹的名称、基原、学名、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开发含玉竹的经典名方提供参考。玉竹,最早以“女萎”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多以“萎蕤”为正名,近代以来本草、方书则多以“玉竹”为正名。古代玉竹有委萎、女萎、萎蕤等不同称谓,三者名称相似且历史上存在同名异物混用情况。唐代苏敬根据功效不同单独将具有治痢功效的女萎列在《新修本草》草部中品;北宋苏颂则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及医籍药方的不同能效,认为三者为不同来源的药材;三者名实不清在历史上持续了较长时间。笔者按照时间发展脉络,对三者名实进行考订,得出委萎和萎蕤系同一药材,即今百合科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女萎为毛茛科女萎Clematis apiifolia,厘清了三者的源流关系。历代所用玉竹的主流来源为今百合科玉竹P. odoratum的根茎,其野生分布较广,资源量大。古代著录的玉竹产地主要为山东泰山、安徽滁州、舒州及陕西汉中;近代以河北北部,湖南邵阳所产量大质优;现代以产于江苏海门的“江北玉竹”,安徽安庆、铜陵、南陵的“安玉竹”,河北丰润、玉田、遵化、怀来和辽宁绥中、锦西、建昌、凌源、辽阳、海城、盖平所产的“关玉竹”,湖南邵阳的“湘玉竹”为道地药材。古代玉竹的品质以“肥白者良”,现代则以根条粗壮,色泽黄亮,质地柔润,无僵皮、不泛油者为佳。玉竹在古代的产地加工多为“阴干”,现代则多采用晒或蒸后经搓揉再干燥。古代炮制多刮去皮后在蜜水中浸泡再蒸透,现代则多洗净切厚片生用。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以百合科玉竹P. odoratum的根茎为来源,根据处方炮制要求选用相应规格;基于《温病条辨》益胃汤中玉竹注明“炒香”,以达到芳香醒脾的作用,可参考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清炒法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历代本草古籍的梳理,对经典名方中黄连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毛茛科植物黄连在唐宋以前的主流品种有黄连Coptis chinensis、短萼黄连C.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明清以后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云连C. teeta 和峨眉黄连C. omeiensis亦渐受推崇。古代黄连的道地产区具有逐渐西移特点,早期多推崇东部黄连,后期则推崇西部之鸡爪连,早期的西部黄连可能来源于黄连及同属植物,而鸡爪连则为栽培品,至今未发现有野生品。历代本草古籍中黄连存在多基原混用的情况,鉴于云连、三角叶黄连当前市场资源不足,短萼黄连及峨眉黄连亦属于濒危保护植物的现状,结合历代用药主流及资源情况,建议选择黄连C. chinensis作为经典名方入药基原。黄连古代存在炒制、酒制、姜制、蜜制等炮制方法,在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原方出处记载及药味炮制要求选定适宜的黄连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7.
泽泻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支饮冒眩的经典名方,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通过梳理经典名方泽泻汤历代文献,系统考证其处方来源、组方特点、功能主治等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泽泻汤原方功效主治历代变化不大,多用于心下支饮、苦眩冒等证。历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泽泻汤同名方和加减方,其加减方主治病机多围绕水湿内停等,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痰饮、妇科、呕吐、霍乱等。现代泽泻汤在古代应用基础上有所拓展,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眩晕、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疾病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平台V2.0(TCMIP V2.0)探讨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分子机制及其质量标志物。方法:利用TCMIP V2.0收集痰瘀同治方药物成分、靶标和MIRI疾病靶标,构建药物与疾病靶标互作网络,筛选药物和疾病共有靶标,并对共有靶标进行生物学过程分析,最后建立"成分-靶标-通路-药理作用"多维网络分析并对网络中的核心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痰瘀同治方中半夏、赤芍、川芎和甘草等药物化学成分157个,相应靶标272个,共收集获得MIRI疾病靶标290个。通过"中医药关联网络挖掘",对核心靶标中的前100个靶标进行分析,发现药物和疾病共有靶标31个,对共有靶标分析发现,共有靶标主要参与了血管生成的正调控、血管形成、自噬正调控、炎症反应和凋亡负调控等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有靶标主要富集于Fox O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进一步对多维网络的分析发现,痰瘀同治方中46个成分通过与19个共有靶标作用影响上述5条信号通路发挥抗MIRI作用,其中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和黄芩素等成分通过干预AKT影响上述5条信号通路参与MIRI发生发展。结论:痰瘀同治方中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和黄芩素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自噬与凋亡、氧化应激及血管生成等过程抗MIRI。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药研究现状的分析,寻找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研究及防治提供数据和情报支撑.方法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源,时间范围2020年1月10日-2020年8月31日,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5.6.R4软件,对中医药防治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针刺与口服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2年1月28日有关针刺与口服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RCT文献。按Cochrane 5.1.0系统评价手册方法评估文献发表偏倚风险和质量, 提取相关数据, 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6篇, 涉及受试者2 9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与单纯口服降压药比较, 单独针刺在降低收缩压[SMD(95%CI)为-0.70(-1.05, -0.36), P<0.01]、降低舒张压[SMD(95%CI)为-0.69(-1.06, -0.32), P<0.01]、降压疗效[RR(95%CI)为1.11(1.04, 1.19), P<0.01]、症状/证候疗效[RR(95%CI)为1.21(1.11, 1.31), P<0.01]和综合疗效[RR(95%CI)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