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26例共47个转移性肝癌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分析研究其造影增强各时相的特征。结果:动脉相47个病灶均可见增强,28个(59.6%)为快速弥漫增强,15个(31.9%)为快速环状增强,4(8.5%)个较大的病灶呈缓慢不均匀轻度增强;延迟相43个病灶(91.5%)呈边界清晰的低回声,5例(10.6%)发现更多的肝内病灶。超声造影47个转移性肝癌中,43个(91.5%)表现为快进快出。结论:转移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的观察并且对恶性肿瘤肝转移病灶的个数、位置的确定,特别是对延迟相临床前期的微小转移灶的检出,对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分期及其后续选择治疗方案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拟穿刺活检患者目标浅表淋巴结分别进行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以穿刺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判断浅表淋巴结性质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50例浅表淋巴结,弹性成像准确率为77.8%,高于超声造影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造影比较,弹性成像更有助于鉴别浅表肿大淋巴结的性质,且弹性成像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创,更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恶性肿瘤微创治疗后实时超声造影表现,并与其他影像学对比,评价实时超声造影对微创治疗疗效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评价肝恶性肿瘤微创治疗(TACE、RF)疗效33例次,病灶39个,治疗后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同期进行CT/MRI/DSA检查(造影前后2周内)。实时超声造影将病灶分为有增强和无增强。结果微创治疗后,实时超声造影显示动脉期局部增强区22个病灶(56.4%);17个病灶无增强。同期CT/MRI/DSA显示20个病灶(52.6%)有肿瘤复发或残存,以后者为对照,超声造影评价肝恶性肿瘤微创治疗疗效的敏感性为86.8%,特异性为78.6%,符合率为83.6%。TACE、RF两种肝脏恶性肿瘤治疗后比较,TACE治疗后,实时超声造影对疗效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分别为91.7%,84.6%,83.3%,是几种评价方法中最高的。结论实时超声造影用来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微创治疗疗效,比较可靠,并且更适于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