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近视LASIK手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LASIK手术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分析IASIK术的近视屈光度与LASIK术后眼的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采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150眼LASIK术前及术后1月及3月瞳孔直径分别为小瞳孔(3mm)及人瞳孔(6.25mm)时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及第三和第四阶像差的Zemike系数,并计算出球差、慧差、第三及第四阶像差的均方根。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后,大瞳孔直径和小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明显增高。无论瞳孔人小.术后3月较1月时高阶像差均轻微下降。人瞳孔直径下,光区直径为6.25mm时,术后球差、第四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与术前屈光度存在正相关。结论IASIK术后,高阶像差明显增高,尤以球差最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屈光度过高的近视眼不宜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2.
刘京珍  郭娟 《四川医学》2008,29(1):63-64
目的 通过与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的比较,评价轮廓动态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onometry,DCT)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眼压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术前和术后,分别用NCT和DCT测量30例(60眼)的眼压值,对所测结果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NCT测量眼压值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T测量眼压值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可影响NCT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但对DCT无影响.因此,DCT更适合屈光手术后的眼压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患者难,24岁。1995年1月7日工作时不慎被2mm粗钢丝弹伤左眼,当即感流泪,视物不佳,伤后1小时来我院以“左眼角膜穿通伤”收住院。体检正常,眼眶摄片无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2,左眼球结膜充血(?),鼻下8点角膜缘内1mm可见一长约2.5mm伤口,虹膜嵌顿,瞳孔变形,前房丁道氏征(?),虹膜及晶体表面可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镜)对近视矫正的作用及控制近视发展的长期效果.方法:对200例配戴Ortho-K镜满6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200例386只眼配戴前裸眼视力0.31±0.21,屈光度-3.81±2.78 D,角膜曲率44.51±3.53,BUT时间18.28±8.14 s,眼压值2.13±0.67 kPa,内皮细胞计数2 859±851,角膜中央厚度544±68 μm.结果:随访6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视力得到显著提升(P<0.05),屈光度和角膜曲率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角膜中央厚度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角膜塑型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矫正近视的手段,能有效降低近视屈光度,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5.
廖志强  刘京珍  郭娟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66-666,I004
患者女 ,4 0岁。因左下睑肿物伴皮肤溃烂渐进性加重 1个月余 ,于 1999年 4月 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 1个月前左下睑可见一约“黄豆大小”肿物 ,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霰粒肿”并行刮除术。术后肿物呈进行性增大 ,伴皮肤红、肿、疼痛 ,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及局部滴氧氟沙星眼液等治疗 ,无好转 ,肿物中央皮肤溃烂 ,并向周边呈进行性蔓延。拟诊为左下睑感染 ,睑板腺癌。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双眼视力均为 1 5。右眼正常。左下睑中部可见 30mm× 35mm× 5 0mm肿物 ,质硬 ,中央呈火山口状突起 ,基底深达睑板 ,相应睑板处有一约 6mm× 5m…  相似文献   
6.
防腐剂对Lasik术后角膜上皮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娣  廖志强  刘京珍 《四川医学》2003,24(9):953-95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 atomileusis ,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远视及散光的主要方法。在术中 ,需用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 ,激光在角膜的基质中切削 ,切削完毕后 ,角膜瓣复位 ,故角膜上皮恢复情况是决定Lasik手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旨在讨论眼液中防腐剂对Lasik术后角膜上皮恢复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我院眼科近视治疗中心 2 0 0 1年 1~ 8月行Lasik手术患者 75 2例 ,共 15 0 0只眼。男 36 8例 ,女 384例 ,年龄 18~ 35岁 ,平均年龄 2 2 4岁。屈光度- 1 2 5D~ - 13 0 0D ,平均屈光度 - 5 …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病变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发生退行性病变、视网膜血液供应不足或机械性牵拉以致的病变,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的原因不祥,但临床资料表明与近视明显相关。近年来随着近视手术患者增多,手术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更应意识到这一手术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稳定性,并探讨理想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STZ各剂量组(50mg/kg、55mg/k、60mg/kg、65mg/kg),分别按体重计算STZ注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各时间点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血糖值〉22.1mmol/L为造模成功。结果60mg/kgSTZ组在建模72h后血糖值均高于22.1mmol/L,持续观察8周,血糖值始终波动在建模初期高血糖水平,未见转复,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胰腺苏木精-伊红染色符合糖尿病动物的病理学改变,且死亡率相对较低。结论采用腹腔单次注射60mg/kgSTZ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具有建模方法简便、稳定性高、死亡率低,胰岛B细胞损害特异性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糖尿病研究的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去上皮瓣的Epi-LASIK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去除上皮瓣和常规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60眼)近视患者施行EPi-LASIK,采用法国MORIA角膜上皮分离器完成手术眼上皮分离,30例患者均左眼(30眼)保留角膜上皮瓣蒂于鼻侧,右眼(30眼)直接去除角膜上皮,采用Zeiss-Mel-8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后,去除组直接置入亲水性角膜接触镜,保留组待上皮复位后置入接触镜。术后第1,3,6d;1mo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程度(Haze)。结果:术后疼痛:去瓣组明显轻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去瓣组平均3.30±0.55d,留瓣组4.90±0.49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眼视力:术后第6,30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moHaze程度:去瓣组0级30眼,常规组0级30眼,两组无差异。结论:两组术后患者,去瓣组Epi-LASIK疼痛程度轻、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较快、视觉质量更好,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常规Epi-LASIK。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预测出血风险。方法 选取行静脉药物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出血情况分为无出血组和有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评分对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 无出血组年龄较有出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无出血组高血压史、房颤史显著少于有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血小板体积、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出血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同型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