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东莞市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横沥镇位于我市的中部平原,农业以水稻、水果、甘蔗为主。全镇有14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人口约25000人。1970年进行全镇丝虫摸底调查,人群微丝蚴率为405%。1977—1979年在该镇采取反复查治措施进行丝虫病防治,人...  相似文献   
3.
开放前后23年东莞市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初期东莞市曾发生过较大面积的疟疾暴发流行。1987年东莞市被列为国家经济开放区 ,随着经济发展 ,流动人口迁移 ,疟疾的流行特点发生变化 ,为了解开放前后疟疾发病的流行情况 ,进一步做好疟防工作 ,现将开放前后 2 3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如下。材料来源与方法1 发病数以当地疫情资料为依据。2 人口及相关资料以市统计局数据为准。3  1992~ 1998年建立镇 (区 )疟疾镜检站 ,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所有疟疾病人均做个案调查。结果与分析1 一般情况东莞市地处广深之间 ,北回归线以南。总面积为 2 46 5km2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般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为控制基孔肯雅热疫情所实施的媒介控制措施效果。方法在疫点及其周围,实施以蚊虫孳生地清除和成蚊消除等为主的媒介控制措施,并密切监测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诱蚊诱卵指数等)的变化。结果防控措施实施3 d后,疫点布雷图指数下降至6.56;7 d后,布雷图指数下降了94.15%(由53.33降至3.12),房屋指数下降了92.51%(由41.67降至3.12),容器指数下降了71.19%(由14.75降至4.25)。诱蚊诱卵指数在首次监测(10月26日)中为0.75%,到11月4日降至0。结论在中堂镇采取的媒介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当地基孔肯雅热传播媒介伊蚊的密度,对控制基孔肯雅热疫情进一步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莞市麻涌镇登革热爆发流行调查冯志阶,夏宪照,黄锡滔1995年9月18~11月8日,东莞市麻涌镇发生了一起登革热爆发流行,报告如下:1 一般情况麻涌镇位于东莞市的西面,与广州、番禺相邻,镇内河涌交错,农业以水稻、香蕉为主。居室多为单家独户的楼房或平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东莞市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和种群季节消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在城区及郊区选点,分别用笼夜法、诱蚊灯法、诱蝇笼法、粘捕盒法、诱蚊诱卵器法监测鼠、蚊、蝇、蜚蠊、伊蚊密度。结果鼠类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3.10%;蚊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99.70%;蝇类以家蝇为优势种,占64.29%;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64%。年平均密度分别为6.01%、27.4只/灯、0.87只/笼、1.29只/盒。鼠、蚊、蜚蠊全年有活动,出现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在5月、8月;5月、12月和7月、11月。蝇的活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密度季节消长不明显,波动较大。伊蚊全部为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2.33%,活动高峰在7月和10月。结论掌握本市病媒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情况,应在病媒密度高峰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降低病媒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东莞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状况,把医院感染管理落到实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卫发监发[2002]282号和《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对2005-2008年东莞市各医疗机构消毒监测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样品2903份,总合格率为94.28%;2005-2008年各年度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6.02%、93.79%、92.31%、95.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P〈0.05);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合格率分别为市级94.64%、镇级94.37%、卫生站90.32%;所检项目中,空气合格率最低,合格率为77.22%。结论东莞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较高,但仍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消毒意识,防止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东莞市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和种群季节消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在城区及郊区选点,分别用笼夜法、诱蚊灯法、诱蝇笼法、粘捕盒法、诱蚊诱卵器法监测鼠、蚊、蝇、蜚蠊、伊蚊密度.结果 鼠类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3.10%;蚊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99.70%;蝇类以家蝇为优势种,占64.29%: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64%.年平均密度分别为6.01%、27.4只/灯、0.87只/笼、1.29只/盒.鼠、蚊、蜚蠊全年有活动,出现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在5月、8月;5月、12月和7月、11月.蝇的活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密度季节消长不明显,波动较大.伊蚊全部为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2.33%.活动高峰在7月和10月.结论 掌握本市病媒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情况,应在病媒密度高峰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降低病媒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1991年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人,1998年发现本地HIV感染者,至2001年底已发现103例HIV阳性者.为进一步了解东莞市HIV感染现况,针对性较强地开展防治工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1年度对部分人群开展HIV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