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探讨PTC和HT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首诊患者306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明确诊断为PTC,其中术后病理学确诊伴发HT者42例,比较伴发HT与未伴发HT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PTC患者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46.2岁 vs 41.9岁)。相较于与未伴发HT的PTC患者,伴发HT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93% vs77%),中央区淋巴结数目较多[(5.0±3.4)枚 vs (2.5±2.7)枚],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较高[(3.28±1.91)μU/mL vs (2.12±1.29)μU/mL],术前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阳性率较高(55% vs 14%),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率较高(69% vs 13%)。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5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低龄、被膜侵犯是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发HT对PTC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伴发HT的PTC患者TSH水平显著偏高,提示HT可能是PTC发病风险因素之一。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相关,推测PTC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淋巴结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lnc-CCDC33-1: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PTC患者,收集120例PTC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qRT-PCR检测lnc-CCDC33-1:1在PT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本地队列和TCGA队列中lnc-CCDC33-1:1表达水平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nc-CCDC33-1:1对PT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比,lnc-CCDC33-1:1在PTC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P <0.001)。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 =0.736~0.869,P <0.001)。本地队列显示lnc-CCDC33-1:1 表达与PTC肿瘤大小(P =0.048)、腺外侵犯(P =0.019)、T分期(P =0.011)和淋巴结转移(P =0.009)相关,TCGA组数据显示lnc-CCDC33-1:1表达水平与PTC腺外侵犯(P =0.036)和淋巴结转移(P <0.001)相关。结论:lnc-CCDC33-1:1在PTC中表达异常升高,与PTC高危特征相关,可能是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徐加杰  莫康楠  孙磊  姜琳  兰霞斌  谭卓  陈超  朱秀  郭振英  葛明华 《浙江医学》2018,40(23):2529-2532,2536
目的探讨颈部低位切口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保留8个功能组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取颈部低位切口49例,L形切口42例,比较两种切口患者颈淋巴清扫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0年淋巴结复发情况、颈部手术瘢痕情况及10年无进展生存率。结果颈部低位切口组颈淋巴清扫时间明显长于L形切口组(P<0.05);两组患者单侧颈淋巴结清扫数、Ⅱ区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单侧淋巴结转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部低位切口组术后1周耳垂区痛觉障碍、颈肩部阵发性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L形切口组(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低位切口组6例患者术后3年颈部瘢痕明显,L形切口组42例患者颈部瘢痕明显;颈部低位切口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10年随访期间无病死患者,颈部低位切口组与L形切口组10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8%、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低位切口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不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且术后颈部瘢痕平整、隐蔽,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系统对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并观察患者的适用性及对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259例,按照NRS2002评分标准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估,观察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情况及Dukes分期大肠癌患者的评分特点,及不同评分对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 行NRS2002评分患者243例,NRS2002评分≥3分80例,<3分163例.大肠癌患者性别、病理分化与术前NRS2002评分无关(P>0.05),年龄、肿瘤部位、Dukes分期与术前NRS2002评分有关(P<0.01).243例患者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时间10~ 101(21.6±9.7)d.≥3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24/80),高于<3分患者的17.2% (28/163);≥3分患者住院时间(20.5±8.2)d,短于<3分患者的(23.9±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情况、Dukes分期、手术方式与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P>0.05),NRS2002评分与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与NRS2002评分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 NRS2002评分适合于我国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营养风险评估,且老年和青年、近端大肠、Dukes分期D期的大肠癌患者相比于中年、远端大肠及其他Dukes分期的患者更易存在术前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预示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和更长的住院时间,提示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在术前需要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TMC)以往曾被称为小癌、极小癌、隐匿性癌、不可触及癌、意外瘤、潜伏癌等,这些名称提示了两层含义:癌灶较小,无明显临床表现[1-2]。近年来,微小癌已逐渐取代了其他名称。其病理类型包括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MC,PTMC)、甲状腺微小滤泡状癌(follicular TMC,FTMC)和甲状腺微小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MTMC),临床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近来研究表明肥胖是甲状腺癌发病的风险因素,但肥胖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仍不明确,本研究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631例初治并手术治疗PTC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BMI指数将PTC患者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BMI与PTC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精确概率法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MI分组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及其置信区间。结果 体重过低组100例,体重正常组1 479例,超重组844例,肥胖组208例。χ2检验或方差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包膜累犯、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在不同BMI分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肿瘤最大径、包膜累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和较高TNM分期比例在体重正常组中均为最低(P <0.05)。如果将年龄因素排除logistic回归模型之外,体重异常显示为较晚TNM分期的风险因素(P =0.003)。结论 体重过低、超重和肥胖均是PTC多个不良临床病理因素的风险因素,如果不将年龄纳入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BMI异常是PTC较晚TNM分期的独立风险因素,这些提示体重异常可能是PTC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 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应用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取得的成功,证实了CAR-T疗法的临床价值。这也激发了许多研究者对CAR-T技术在实体瘤中运用的研究兴趣,多项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基础和早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然而实体瘤和血液肿瘤在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CAR-T必须克服实体瘤微环境、靶点缺乏、归巢和活化维持等难关才能获得更好的预后。该文将从CAR-T治疗实体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介绍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探讨microRNA-155-5p(miR-155-5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作用,验证其对靶基因错配修复酶人类mutL同系物1(human mutL homologue 1,hMLH1)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155-5p在PT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采用MTT增殖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miR-155-5p对PTC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55-5p对hMLH1的表达调控。[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iR-155-5p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2,P=0.002);转染miR-155-5p mimics的PTC细胞中miR-155-5p的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C-1细胞株:t=4.214,P=0.002,BCPAP细胞株:t=4.268,P=0.002);转染miR-155-5p mimics的PTC细胞相比对照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C-1细胞株:48h t=4.378,P=0.012;BCPAP细胞株:48h t=22.106,P<0.001);转染miR-155-5p mimics组通过Matrigel基质胶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C-1细胞株:t=3.182,P=0.013;BCPAP细胞株:t=7.872,P<0.001);转染miR-155-5p mimics的PTC细胞中hMLH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C-1细胞株:t=5.137,P=0.007;BCPAP细胞株:t=3.684,P=0.021)。[结论] miR-155-5p促进PTC增殖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MLH1实现,这为PT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10.
张艳  兰霞斌  陈超 《肿瘤学杂志》2020,26(6):487-490
摘 要:外泌体是携带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信息分子的脂质双层膜囊性小泡,介导细胞间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在调节免疫反应、肿瘤发生发展、肿瘤浸润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口腔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全文综合阐述外泌体在口腔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口腔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