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传染病发病率是反映人群传染病发病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由传染病报告得到,由于传染病报告制度贯彻不利,执行不严,传染病的漏报、错报等现象比较普遍,要真实地反映该项指标,应以传染病的漏报率加以补充,推算比较接近实际的发  相似文献   
2.
84例足月小样儿配对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了足月小样儿和与之相匹配的对照,对84对的婴儿母亲和新生儿有关情况,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主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孕期膳食单一、被动吸烟、精神刺激、28~36孕周高危及中度以上妊高征与足月小样儿发生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2004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报告的疾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现阶段人群死亡特点和水平,为制订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全省6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疾病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9)》编码进行死因归类统计。结果监测人群总死亡率为307.73/10万,其中感染性及母婴疾病69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184例、意外伤害244例,三大类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8.50/10万、269.15/10万和30.07/10万。结论传染病、母婴疾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1995~1996年医疗单位传染病漏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1995~1996年医疗单位传染病漏报调查赵佐兰倪守旗王咏梅(安徽省卫生防疫站230061)为进一步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全面检查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工作的质量,按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和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要求,1995、1996...  相似文献   
5.
6.
钩端螺旋体病有季节性分布规律。本文采用园形分布法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钩体病发病的高峰时点1984年前在8月中、下旬,1985年后,移至9月上、中旬;高峰期在8月至10月份。发病数较多的沿江江南与全省比较,高峰时点与高峰期基本吻合。因此,采用园形分布法,可作为流行病学分析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居民疾病的死亡原因统计是卫生统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死亡数据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准的客观指标,因许多社会因素及经济特征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我省居民的健康水平与人群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现将我省疾病监测点1987~1989年的死亡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称生存时间,即寿命,其长短与许多因素相关,研究、探索某个或某些因素与生存时间的关系有无及程度大小称生存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向量合成法———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安徽省 41年间 1 0种法定传染病的季节性分布进行分析。方法 按推行计划免疫前 (1 958— 1 978)、后 (1 979— 1 998)二个不同阶段分别计算集中度M值和圆形分布R值。结果乙脑的M、R值大于 0 .9,流脑M、R值在 0 .7— 0 .9之间 ,痢疾M、R值在 0 .5— 0 .7之间 ,白喉、麻疹、伤寒的M、R值在 0 .3— 0 .5之间 ,其余四种传染病脊灰、肝炎、百日咳、猩红热的M、R值在 0 .3以下。结论 ① .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 ,流脑有很强的季节性 ,痢疾有较强的季节性 ,白喉、麻疹、伤寒有一定的季节性 ,脊灰、肝炎、百日咳、猩红热等在 1 2个月中分布比较均匀。② .推行计划免疫后 ,除肝炎发病率略有上升外 ,其余 9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 ,但每一种疾病的发病季节性在两个阶段内均未发生变化。③ .1 0种传染病的发病高峰时点除白喉、百日咳、猩红热变化外 ,其余 7种传染病发病高峰时点两个阶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趋势。方法: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3个流行区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皖南山区是主要流行区和高发地区,疫区稳定,发病的季节性非常明显,9~10月是流行的高峰时段,与全省钩体病发病的季节性完全一致,该地区钩体病发病数可左右全省疫情;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钩体病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全年都有病例发生。在1497例钩体病例中,男与女之比为1.8∶1,10~49岁年龄组占87.78%,农民占79.76%。人群发病构成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接触钩体病疫水的次数多少、时间长短和频率高低所致,并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措施。结论:本省钩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为皖南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