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分析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资料,均为水平半规管瘘管,瘘管直径大于2mm,骨性半规管破坏,其中Ⅱ型10例,Ⅲ型2例。术中清理胆脂瘤基质和瘘管周围的炎性病变组织后,用颞肌填塞瘘管两端骨性管腔,表面再以骨粉生物胶混合物覆盖。结果术后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消除了眩晕,术后气骨导听力无明显变化。结论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能有效消除眩晕而保存听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O2激光辅助Fisch人工镫骨技术治疗耳硬化症的疗效。方法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间,30名临床确诊为耳硬化症的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CO2激光辅助Fisch人工镫骨技术治疗,术前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为63.33dB HL,气骨导差为24.5~50.25dB,平均为36dB。全部病例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24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听力,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为26.82dB HL,气骨导差≤15dB者23例,占95.83%;气骨导差≤10dB者21例,占87.5%;平均气骨导差为8.50dB。30例患者术后12个月时复查听力,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为27.52dB HL,气骨导差≤15dB者28例,占93.33%;气骨导差≤10dB者25例,占83.33%;平均气骨导差为8.60dB。术后半年与一年复查听力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激光辅助Fisch人工镫骨技术治疗耳硬化症疗效显著,术后反应轻,远期疗效稳定,是治疗耳硬化症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分析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资料,均为水平半规管瘘管,瘘管直径大于2 mm,骨性半规管破坏,其中Ⅱ型10例,Ⅲ型2例.术中清理胆脂瘤基质和瘘管周围的炎性病变组织后,用颞肌填塞瘘管两端骨性管腔,表面再以骨粉生物胶混合物覆盖.结果 术后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消除了眩晕,术后气骨导听力无明显变化.结论 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能有效消除眩晕而保存听力.  相似文献   
4.
国产颏棘环钻系统行颏舌肌前移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颏棘环钻系统行颏舌肌前移术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6月~8月对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同时采用颏棘环钻系统(genial bone advancement trephinesystem,GBAT system)行颏舌肌前移术。结果颏棘环钻系统颏舌肌前移术的手术时间30分钟~1小时,术中未发生下前牙根尖损伤、颏神经损伤及下颔骨骨折等并发症,术后无口底血肿,伤口感染等。结论应用国产颏棘环钻系统行颏舌肌前移术具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操作容易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因声嘶、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1个月,不能平卧1周,于2009年4月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并被收住入院。外院曾予抗炎、抗病毒治疗,无明显好转。入院前1周,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加重,不活动时亦有气急,夜间不能平卧,侧卧  相似文献   
6.
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包括从简单的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到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一般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但其机制不明。P300是一种认知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目前被认为是反映受试者认知功能最有价值的客观指标。我们对75例OSAHS患者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300监测,并结合PSG结果,评估OSAHS对患者P300的影响及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严重后段鼻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严重后段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25例后鼻孔填塞治疗无效的鼻出血住院患者,行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其中24例全身麻醉,1例局部麻醉。25例中有2例患者同时行双侧蝶腭动脉电凝术。结果 术中所有蝶腭动脉均能明确识别,并在出蝶腭孔处将其成功电凝。22例术后未再出血;1例术后6h再次出血,经后鼻孔填塞2d后出血治愈;2例术后当天轻微鼻出血,药物治疗后停止。出院后随访3~6个月,患者均无再次鼻出血,除2例出现轻度鼻腔黏连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严重后段鼻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