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补充甲状腺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密度及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并评价此疗法的安全性.方法 42例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所致的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德国Meck药业产品),初始量12.5μg/d,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维持在25~100μg/d.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测定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同位素放射配基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1.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并与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 (1)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分别为(51.3±25.4)和(52.3±.2)fmol/106cells,β1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9.6±4.2)fmol/106cells;(2)左甲状腺素钠片可上调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两组分别为(51.6±3.4)和(58.3±3.7)fmol/106 cells];(3)小剂量甲状腺素增加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1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补充小剂量甲状腺素,可增加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及其β1受体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3.
成人斯蒂尔病(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SD)并发反应性嗜血细胞综合征(reactiv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RHS)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少见,同时RHS,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罕见。我科收治1例ASD并发RHS的患者,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方法进行改良 ,观察其生物学特点。方法 分离大鼠胫骨、股骨 ,以 IMDM培养基冲洗骨髓 ,与培养液混合后直接接种至培养瓶中 ,接种后 7~ 14 d形成单层贴壁的成纤维状细胞。检测传代细胞接种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周期 ,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分离培养的原代 BMSC生长良好 ,倍增时间约为 4 2 h。 BMSC传代后 12 h贴壁率达 80 %以上 ,82 %的细胞处于 G0 、G1 期 ,超微结构呈现较早期细胞特点。结论 改良法培养的 BMSC生长稳定 ,传代细胞适应性强。与传统培养方法比 ,该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可以用于 BMSC的体外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 ,国内外开展了以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 eticstemcellstransplantation ,HSCT)治疗自身免疫病。早期的临床观察发现 ,HSCT治疗血液病合并自身免疫病时 ,血液病缓解的同时自身免疫病也得以好转或缓解。自此 ,血液学家和风湿病学家开始了以HSCT治疗严重自身免疫病的尝试[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自身免疫病的典型代表 ,因此其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进展倍受关注。1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stemcells ,HSC)具有以下特点 :①…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药物预适应方法进行干细胞诱导已有报道,本实验观察中药参三七皂苷Rg1对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05在南京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8只。参三七皂苷Rg18mg,批号20021017,由云南省长春花生物制剂公司提供,加入不含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10mL,调配成10-4mol/L溶液,4℃保存。5-氮胞苷(Sigma公司,批号021209)。②实验方法: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4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后进行无血清处理,每3d换液1次;5-氮胞苷单用组单纯以10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处理,其终浓度为1×10-8moL/L,连续诱导15d;5-氮胞苷 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分别加入0.1,1μmol/L参三七皂苷Rg1培养液处理24h,再各以10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诱导,其终浓度为1×10-8moL/L,连续诱导15d。③实验评估:取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群体倍增时间。观察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学特征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表面积变化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①5-氮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学特征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骨髓间质干细胞胞体逐渐增大并伸出细长突起,在突起末端出现分支,部分相邻细胞的突起连接成网,形态学上表现出向心肌细胞方向转化的特征。其超微结构呈梭形,有明显的肌丝,细胞核呈单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间质干细胞形似心肌细胞。②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与5-氮胞苷单用组比较,5-氮胞苷 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从第3天开始细胞数明显增加,细胞生长曲线均无明显的生长平台期,达到高峰后细胞数开始减少。③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比较,5-氮胞苷单用组明显降低,0.1,1μmol/L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则能显著升高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P<0.01)。④参三七皂苷Rg1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氮胞苷诱导4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Ca2 相对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t=6.72,P<0.01),且5-氮胞苷 1μmol/L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升高幅度大于5-氮胞苷单用组(t=3.13,P<0.05)。结论:①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在体外可显著刺激5-氮胞苷诱导的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和增殖,改善细胞形态,刺激细胞内钙离子增加。②参三七皂苷Rg1与5-氮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胆碱能性瘙痒(cholinergic pruritus)是胆碱能性荨麻疹的一种异型,临床特点为仅有全身瘙痒感,受热、紧张、运动可诱发或加重,无明显的红斑、风团等皮损。笔者在门诊见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男,53岁。头皮结节3年,时有疼痛,逐渐增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内,周围有胶原纤维包绕。肿瘤由卵圆形较饱满的基质细胞组成,细胞质呈双染性,未见异形及核分裂像。肿瘤基质内有丰富的黏液样物质,散在分布中、小血管,未见大血管。诊断为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Fas系统介导凋亡的敏感性变化。方法:经植物血凝素活化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IL-2培养1,4,7d后,经抗Fas单抗诱导其凋亡,分别检测其凋亡现象,比较各组凋亡率,并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活化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IL-2培养0,1,4,7d后,经抗Fas单抗诱导24h,其凋亡率随IL-2培养时间的延长及抗Fas单抗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中,存活率显著降低,即与IL-2的培养有时间依赖性,与抗Fas单抗有剂量依赖性。结论:IL-2的孵育可增加活化淋巴细胞对经Fas途径介导凋亡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5-氮胞苷(5-AZ)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心肌特异性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用不同浓度5-AZ诱导培养,以RT-PCR方法测定诱导前后β-MHC的表达。结果正常培养大鼠BMSC不表达β-MHC。经5-AZ诱导24h并继续培养后,BMSC表达β-MHC,第1~4周内由1.89±0.37增至16.41±3.63(t=0.495~5.446,P<0.01=;(1×10-7)~(1×10-5)mol/L5-AZ使β-MHC的表达由7.30±1.77增至16.28±3.72(t=0.442~2.669,P<0.01)。结论5-AZ诱导体外培养大鼠BMSC表达心肌特异性β-MHC,与诱导时间及浓度呈正相关,提示可诱导大鼠B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