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恶性肿瘤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患者的致死因素。肿瘤转移包括原发肿瘤扩展浸润,肿瘤细胞脱离、转送和继发性生长等环节,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肿瘤微转移是指用常规检查方法,如影像学、常规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微小转移灶。1993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指出,肿瘤转移灶生长至1mm~2mm时,称为微转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为一种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病因不详。该病首次报道于19世纪80年代,于20世纪60年代得到详细报道,属高危妊娠之列。ICP最大的危害是发生胎儿窘迫,常使胎儿突然胎死宫内,并增加母体产后出血的风险。临床主要症状为瘙痒。临床上对ICP的处理存在两种过激的倾向,因此对ICP的诊断需规范化,需排除其他相关性疾病。建议诊断时进行分度,以便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避免处理上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评价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5年期间在我院接受初次手术治疗的24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采用χ2检验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疾病复发的关系。结果 247例患者有19例失访,纳入研究的资料完整的228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6.8岁,其中<40岁者141例 (61.8%)。FIGOⅠ期194例 (85.1%)。组织学类型以浆液性和黏液性最为多见 (204例,89.5%)。157例患者接受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平均随访44.6月 (16~76月),有37例复发 (16.2%),1例死亡 (0.4%)。肿瘤复发与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微乳头、浸润性种植、FIGO分期晚相关。结论 卵巢交界性肿瘤发病年龄较轻,且发现时期别较早,预后好,但存在复发风险。手术是治疗卵巢交界性肿瘤的重要方式,复发的高危因素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微乳头、浸润性种植、FIGO分期晚。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案等预后相关因素,研究其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4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包括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38.1%)、未成熟畸胎瘤12例(28.6%)、无性细胞瘤6例(14.3%),卵黄囊瘤4例(9.5%)、绒毛膜癌1例(2.4%)及胚胎癌1例(2.4%)等。42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在初次手术中保留了生育功能,34例在术后给予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或BVP方案(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化疗。2年生存率97.5%(39/40),死亡1例(Ⅳ期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复发率37.5%(15/40),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复发占66.7%(10/15);5年生存率88.2%(15/17),死亡2例(均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不同病理分期、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和手术方式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及规范化的BEP或BVP方案化疗,5年总体生存率较高,但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相对较差。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类型与生存率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术后顽固性巨大盆腔淋巴囊肿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48岁,于2005年9月27日因子宫内膜癌收入我院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第8~9天予环磷酰胺+阿霉素(CA)方案全身化疗1次后出院,出院时无特殊不适。患者于术后第13天开始出现双下肢肿胀并迅速蔓延至腹股沟处,伴下腹胀痛、尿频。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盆腔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囊性占位,大小为25·0cm×20·0cm×15·0cm,初步诊断为盆腔淋巴囊肿,遂第2次入院并于10月16日在B超监视下穿刺放液,放出1100ml淡黄色清亮液体,细胞学检查发现囊液中淋巴细胞为99%,中性细胞为1%,穿刺后患者下腹胀痛及尿频等症状即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瘘的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入院的57例女性生殖道瘘病例的病因。结果:产伤和妇科手术占女性生殖道瘘病因的前两位,分别占56.1%(32/57)和33.3%(19/57)。结论:产伤和妇科手术是引起女性生殖道瘘的主要原因。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处理产科合并症以及提高妇科手术技术是降低女性生殖道瘘发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患者12岁,因“阴道流血2+月,盆腔肿物待诊”于2019年9月19日入院。本例患者及家属均明确否认既往己烯雌酚暴露史。入院后予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全麻下行宫腔镜探查术,术中取宫颈赘生物组织行冰冻切片,病理结果示宫颈恶性肿瘤,遂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双侧卵巢移位+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后切除组织病理示:宫颈透明细胞癌,癌浸润宫颈间质深1/3层,并向下累及阴道壁;癌转移至左闭孔淋巴结、左髂内外淋巴结。切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A)(+)、细胞黏附分子CD15(+)、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Sal样蛋白4(SALL-4)(?)、抑癌基因P16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抑癌基因P53蛋白灶性+、抑癌基因WT-1蛋白(?)、抗原Ki67阳性率约40%。诊断:宫颈透明细胞癌 ⅢC1p期,术后全身化疗(氟尿嘧啶+顺铂)4周期,25次三维后装放射治疗,随访至今,未见明显复发迹象。此病临床表现与宫颈鳞癌基本相同,但若患者年龄较小,则容易被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需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性,15岁,无月经来潮,因"腹胀、发现腹部包块20+d伴胸闷,气紧10+d"于2011-5-4人本院治疗.病史采集:1周前,患者外院就诊,血清CA125为1004 U/mL,腹部超声提示:盆腔巨大实性包块、大量腹水.予抽腹水共4次,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查出肿瘤细胞.入院查体:自肛查扪及盆腔巨大实性包块.  相似文献   
9.
<正>1病历摘要患者,39岁,G_1P_1,因腹痛1天,加重10小时于2012年2月26日夜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未予特殊处理。10小时前,腹痛症状加重,无寒战发热、头昏、乏力、潮热盗汗、恶心呕吐、阴道流血、腹泻、血便、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适,外院B超检查示"盆腔积液,附件占位",转我院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2008年全球新发病例数约287100例,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第2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例数已大大超过其他类型的生殖道恶性肿瘤,高居第1位。而在我国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及地区,由于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宫内膜癌也于近些年超过宫颈癌跃居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