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减少门诊急诊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我科自2010年起对门诊急诊输液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并采用患者参与安全管理模式,一年来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0年在我科临时输液者,按输液登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口头医嘱管理,减少口头医嘱执行差错率。方法自制问卷调查3所医院口头医嘱执行状况,针对问题采取规范口头医嘱使用范围,对医生、护士分别制定口头医嘱细则等。结果采取管理措施后,用药错误、用药剂量错误、用药方法错误、漏执行医嘱、延误执行医嘱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针对性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口头医嘱执行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术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老年人生理机体的老化,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自2010年1月,我院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老年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风险预防为主导的护理服务对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12月,对82例行PCI的老年患者(对照组)采用规范化的常规护理;2010年1月-12月期间,针对该护理中易出现的不良事件,在进一步改进护理服务措施基础上强化风险控制与预防,使88例后期行该术的患者(试验组)其护理不良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结果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大老年患者行PCI的护理风险防范,改进和完善护理服务方式,可有效减少PCI术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是冠心病的高发群体,其病情复杂,病变累及范围广,治疗难度大.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金标准[1],是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广泛开展的一种微创检查和治疗方法[2],可明确冠脉内的病变部位、范围、狭窄程度,指导临床用药、治疗、评估预后.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3].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并永久性房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各部位内层-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肱动脉FMD、血脂等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及TC、LDL-C较治疗前降低,FMD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指标改善更明显.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并永久性房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肌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6例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联合氟伐他汀(40 mg/d)口服,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分别记录2组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房直径(LAD)、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和A峰峰值流速(V_A)、左房射血力(LAEF),并观察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3.3%vs 48.8%,P〈0.05);治疗12个月后,窦性心律时,对照组除LA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除LAD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房肌重构。  相似文献   
9.
刘绍芳  佟翠娟 《河北医药》2010,32(20):2935-2936
皮肤注射是临床上进行皮肤试验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是将小量药液或生物药品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它是判断是否应用某一药物(导致过敏药物)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操作,慎重而准确地判断皮试的结果(阴性、阳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治疗与安全。临床上常规应用75%乙醇做皮试前的皮肤消毒。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界更加重视用药安全,如何避免因过敏而导致患者健康问题、甚至死亡事件的发生,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在用青霉素治疗的患者中,每百万人就有15~20人死于过敏性休克[1]。安全管理是全体成员,包括医务人员、患者、患者家属的共同行为[2]。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药物迟发性过敏反应的认识的基础上,提高患者对药物迟发性过敏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