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余雨荷  许明  张泓 《中国康复》2019,34(2):93-97
<正>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和脊髓损伤等造成的肌张力过高、姿势异常[1],肌力下降及下肢骨关节病等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行走功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信心。但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较少的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与庞大的康复患者群体的需要的矛盾日益突显[2-4]。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随着康复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水疗也是康复医学研究的一大方向,并且对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成内热针组、针刺组,分别给予内热针和针刺治疗,比较两组JOA评分、VAS评分、腰椎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内热针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腰椎活动度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7年7月。有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提取文献16篇,共5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加[MD=86.89,(95%CI:76.60,97.19),P0.01];最大尿流率显著增加[MD=3.98,(95%CI:0.94,7.02),P=0.01];膀胱逼尿肌压力显著下降[MD=-11.11,(95%CI:-18.28,-3.95),P=0.002];最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压力显著下降[MD=-9.32,(95%CI:-12.89,-5.74)。结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状态,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但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次髎""三阴交""中极"穴对完全性骶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模型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逼尿肌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MLCK)、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和磷酸化肌球蛋白(phosphorylated myosin, p-MLC)表达的影响,探究电针治疗完全性骶髓损伤后NB的可能机制。方法 48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剩余大鼠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成骶髓损伤NB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电针组大鼠术后第20天取双侧"次髎""三阴交"及"中极"进行电针干预,连续10 d,1次/d,20 min/次,其余大鼠不做干预处理;干预结束后对比观察各组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逼尿肌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比较逼尿肌组织中MLCK、MLC、p-ML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力明显下降(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显著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漏尿点压力显著升高(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降低(P0.05或P0.01)。(2)光镜下空白组、假手术组逼尿肌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肌纤维萎缩严重、大量的间质结构填充,电针组肌纤维轻度萎缩。(3)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逼尿肌中MLCK、MLC、p-MLC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逼尿肌中MLCK、MLC、p-MLC蛋白含量增高(P0.05或P0.01)。结论电针穴位"次髎""三阴交"及"中极"能够减轻完全性骶髓损伤NB模型大鼠逼尿肌萎缩、提高漏尿点压力、降低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从而改善膀胱排尿功能,通过提高逼尿肌组织中MLCK、MLC、p-MLC含量从而增加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能力可能是电针产生治疗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完全性骶髓损伤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NB)进行制备并观察验证,以期为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12只设为空白组,常规饲养后于第19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剩余30只大鼠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成骶髓损伤大鼠NB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3个次组(A/B/C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造模术后行规范化护理,观察记录大鼠膀胱功能、手法排尿量及并发症等情况;A/B/C组大鼠分别于造模术后第19、23、28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检测结束后断颈处死大鼠,膀胱逼尿肌苏木素-伊红染色(HE)后后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术后28天内膀胱功能障碍持续表现为尿潴留;术后第19天模型组大鼠生命体征稳定,并发症控制良好;与空白组进行对比:光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逼尿肌肌束排列紊乱、肌纤维萎缩严重、间质结构填充增多等病理性改变;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LPP)降低、膀胱最大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大鼠造模术后第19、23、28天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比较显示:3个阶段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最大容量、顺应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于大鼠L2-3节段采用改良的Hassan Shaker法完全横断SD大鼠骶段脊髓,成功复制完全性骶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且模型质量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8.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从治疗处方、穴位选择、疗效评价和可能治疗机制四个方面,总结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临床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