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清末医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中的针灸与膏药外敷相结合的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梳理.该书认为膏药外贴法与针灸取穴的原则及功效相通.在单独运用膏药外贴法时,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注重选方用药、引经配伍和取穴选药,将针灸理论融会贯通.针灸与膏药外敷并用时,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灵活选用不同针灸方法及药物和穴位,力求针药配合,增强疗效.<理瀹骈文>中针药结合的学术思想及其独具特色的运用方法,对于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玉琴  余芝  徐斌 《中国针灸》2015,(3):309-312
近年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病因病理学研究显示,STC是"肠神经病",即肠神经系统(ENS)功能的异常引起的病变。通过综述针刺调节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发现针刺调节STC与肠神经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刺可能通过肠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节细胞、神经丛、神经递质以及肠神经系统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感受器TRPV1等多种通路起到综合调整STC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脂肪组织可以通过自主神经和神经体液两种途径作用于中枢,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白色脂肪组织除了受交感神经支配外,还有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系统很可能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调节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动员,从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机体神经体液因子中的体脂信号瘦素和胰岛素通过神经肽Y/刺鼠相关蛋白和阿片黑皮质素原/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神经元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营养素和脑肠肽作用途径分两类,一类通过副交感途径,另一类通过神经肽Y/刺鼠相关蛋白途径。自主神经和神经体液这两种途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网络调节系统,其中MC3/4-R很可能是瘦素-交感神经组织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于文静  余芝  徐斌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03-706
在认识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作为针刺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针刺效应普遍影响因素及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特有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归纳,认为影响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主要可总结为三大方面,即针刺的作用方式,针刺腧穴的特异性,机体的状态或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不同温度艾灸"足三里"的响应。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大鼠40只,以41、45、49℃分别艾灸干预"足三里",用玻璃微电极探查L4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并进行细胞外记录;以辣椒素溶剂、辣椒素溶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筛选出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敏感性神经元,观察并比较脊髓背角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3个温度艾灸的响应及其差异。结果 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3组温度均有响应。从响应的神经元性质看,45、49℃艾灸主要表现为兴奋,41℃艾灸兴奋和抑制的神经元数目相当;从响应的神经元特征看,不同温度对应特定放电频率的神经元:41℃为(8.26±2.14)spikes/s、45℃为(4.69±2.61)spikes/s、49℃为(10.66±5.97)spikes/s;从影响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看,41℃艾灸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45、49℃艾灸干预后放电频率明显加快(P0.01)。结论脊髓背角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41、45、49℃3组温度均有响应,响应的特征、性质和强弱与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不同电针强度,观察电针天枢穴对西沙必利诱发的大鼠胃运动的影响,探索电针天枢与西沙必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量效关系。方法:SD大鼠2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0.5 mA组,1 mA组和3 mA组,每组8只。在动物胃窦放置球囊,连接压力感受器和多导生理记录系统并记录胃内压,记录基线、干预后(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西沙必利和电针)胃内平均压力值和每只大鼠的西沙必利药量。观察电针不同强度天枢结合西沙必利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结果:1)与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比较,腹腔注射西沙必利后大鼠胃运动明显增强(P<0.01)。2)与注射西沙必利效应比较,采用0.5 mA,1 mA和3 mA的电针强度刺激天枢能明显抑制西沙必利诱发的胃运动增强(P<0.01),并且随着电针强度增加,抑制效应更加明显,0.5 mA和3 mA之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计算电针与西沙必利之间的效力关系,在当前药物浓度状态下,0.5 mA天枢产生的效应相当于抑制(1.15±0.24)μg的西沙必利;1 mA相当抑制(3.56±1.31)μg的西沙必利;3 mA相当于抑制(4.03±0.95)μg的西沙必利,0.5 mA和3 m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大鼠天枢能抑制西沙必利诱发的胃运动增强效应,这一效应呈现强度依赖性。这一结果首次提示,在采用针药结合调节胃运动抑制状态时,选用天枢穴可能会产生拮抗效应,降低药物效应,在选穴时应该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7.
脂肪组织可以通过自主神经和神经体液两种途径作用于中枢,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白色脂肪组织除了受交感神经支配外,还有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系统很可能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调节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动员,从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机体神经体液因子中的体脂信号瘦素和胰岛素通过神经肽Y/刺鼠相关蛋白和阿片黑皮质素原/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神经元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营养素和脑肠肽作用途径分两类,一类通过副交感途径,另一类通过神经肽Y/刺鼠相关蛋白途径.自主神经和神经体液这两种途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网络调节系统,其中MC3/4-R很可能是瘦素-交感神经组织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部位单穴/穴组对胃运动的影响,探讨不同状态下电针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饥饿组(禁食24h)、阿托品组(M受体拮抗剂,0·1%,0·8mL/kg,40μL·min-1·kg-1)、乙酰胆碱组(M受体激动剂,0·1%,20μL·min-1·kg-1)、克伦特罗组(β2受体激动剂,0·2%,80μL·min-1·kg-1)、心得安组(β受体拮抗剂,0·4%,1mL/kg,40μL·min-1·kg-1)和对穴组,每组30只。在胃内放置球囊,并连接到压力传感器检测胃内压力。分别在上述6种状态下观察电针(2Hz/15Hz,2mA,2min)"天枢"曲池"和"上巨虚"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观察正常状态下电针"天枢"+"上巨虚"天枢"+"曲池"和"上巨虚"+"曲池"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均取左侧腧穴)。结果:静脉注射阿托品和克伦特罗之后,胃内压力下降(P<0·05);给予乙酰胆碱和心得安,胃内压升高(P<0·05)。在正常、饥饿、给予M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和β受体激动剂/拮抗剂情况下,电针"天枢"对胃内压和胃运动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为:饥饿>正常,乙酰胆碱>阿托品,克伦特罗>心得安;电针"曲池"和"上巨虚"对胃内压和胃运动均产生明显兴奋作用;"天枢"+"上巨虚"对胃运动以抑制为主,"上巨虚"+"曲池"表现为兴奋作用,而"天枢"+"曲池"的抑制或兴奋作用均不明显。结论:电针腹部"天枢"穴对胃运动以抑制为主,而电针位于四肢的"曲池"和"上巨虚"穴对胃运动以兴奋为主,其效应量和机体状态有关,配伍应用可能会产生拮抗效应,改变腧穴效应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温度的艾灸对大鼠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影响,探索不同温度艾灸在脊髓水平的初级起效机制。方法 87只SD雄性大鼠,在麻醉状态下暴露L1段脊髓,采用玻璃微电极在脊髓后正中沟旁开0.5mm处探查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放电后即通过刷毛及有齿镊夹皮确定神经元类型,之后依次于神经元放电恢复稳定后给予大鼠足三里穴41℃、45℃、49℃艾灸刺激,同时记录脊髓背角神经放电频率。结果低阈机械性神经元多分布在Ⅱ层、Ⅳ层;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多分布在I层;广动力型神经元分布范围较广,以Ⅳ层,Ⅴ层为主。三类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性神经元放电频率最低。与艾灸前相比,不同温度艾灸对低阈值机械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影响不明显(均P0.05),49℃艾灸可明显增加伤害特异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45℃艾灸可显著增加广动力型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不同温度艾灸相互比较对艾灸前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差值及变化率,49℃艾灸对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45℃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在脊髓背角的传入主要以兴奋伤害特异性神经元与广动力型神经元为主,其中,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49℃艾灸对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刘芸  徐天成  余芝  徐斌 《中国针灸》2022,(4):433-436
以胰岛炎性反应为基点,探讨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可能新机制.胰岛巨噬细胞、胰腺脂肪细胞及胰岛β细胞均参与T2DM的发病过程,且三者可构成网络交互.而针刺可调节胰岛巨噬细胞功能表型、改善胰腺脂肪异位沉积及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发挥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提示针刺可成为T2DM潜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