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肠宁舒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6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与地衣芽孢杆菌治疗组(B组)。B组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治疗,0.5 g/次,3次/d;A组在地衣芽孢杆菌治疗同时,联合肠宁舒颗粒治疗,5 g/次,3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5%、47.5%,A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腹痛时间、腹痛频率、排便性状异常、腹胀症状缓解的疗效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肠宁舒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黄连素及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E2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E2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锡类散、黄连素及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与美沙拉嗪肠溶片常规治疗(常规组),每组各32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结肠黏膜组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常规组的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黏膜组织改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常规组的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轻中度E2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锡类散、黄连素及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能够促进黏膜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改善情况。方法将39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4)和肝纤维化模型组(n=25)。对照组给予普通食水喂养;肝纤维化模型组给予四氯化碳液体橄榄油混合液皮下注射及乙醇喂养,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移植组(每组各9只)。取健康SD大鼠骨髓,利用全骨髓贴壁的方法原代培养骨髓MSCs,然后将MSCs通过大鼠尾静脉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进行移植。移植后4周,检测血清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Ⅳ型胶原;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MSCs移植后4周,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肝的纤维组织增生较对照组大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移植组大鼠肝的纤维组织增生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移植组的肝功能较对照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显著增高,胆红素、转氨酶、Ⅳ型胶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模型大鼠骨髓MSCs移植4周后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综合治疗方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病例选取为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晚期胃癌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FOLFOX方案化疗,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和karnofsky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体质量和karnofsky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情况统计显示,治疗期间观察组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中药汤剂治疗的综合疗法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改善,相较于单纯采用化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安全性也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外胃癌细胞实验和体内裸鼠成瘤实验,探讨甲酰肽受体2(FPR2)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干扰胃癌细胞SGC7901和XN0422中FPR2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干扰效率。利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体内裸鼠皮下成瘤及腹腔种植实验,观察XN0422-mock、SGC7901-mock组以及XN0422-sh FPR2、SGC7901-sh FPR2组的侵袭转移、皮下成瘤和腹腔转移能力的改变。结果慢病毒感染XN0422、SGC7901细胞,FPR2表达量下降>80%。XN0422-sh FPR2组、SGC7901-sh FPR2组中侵袭、转移能力,皮下成瘤能力和腹腔转移能力均低于XN0422-mock组和SGC7901-mock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PR2可同时促进体外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体内皮下成瘤和腹腔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法放置空肠营养管的临床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105医院内镜中心50例放置空肠营养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A组,30例)和改良方法组(B组,20例)。A组先在鼻肠管头端系一长约1~2 cm的手术结线头,在胃镜直视下用异物钳钳夹结线头并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B组采用经鼻超细胃镜放置导丝至十二指肠远端,再循导丝放入空肠营养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结果两种方法空肠营养管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其中,鼻胃管18例,鼻肠管26例,三腔鼻肠管6例。1例使用改良方法置管后鼻肠管在胃腔内盘曲,调整时鼻肠管脱入胃腔,重新置管后成功。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置管时间方面,A组置管时间平均为(15.0±1.1)min,B组平均为(10.2±0.9)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空肠营养管放置的方法均能成功放置空肠营养管,但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放置空肠营养管更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小肠成像(CTE)和胶囊内镜(CE)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价值.方法 比较研究CTE和CE在40例OGIB患者中检查结果,并最终应用手术病理结果与之进行对照.结果 CTE的诊断阳性率为45.0%(18/40),而CE的诊断阳性率高达70.0%(28/40),两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E和CTE两者的联合诊断阳性率高达72.5%(29/40),与单纯进行CE检查相比,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单纯行CTE检查相比,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OGIB的诊断,单纯行CE检查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行CTE检查(P<0.05),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阳性率较CE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鉴于CE和CTE具有互补性,在临床实践中对OGIB同时进行CE和CTE检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后对人胃癌干细胞(GCSGs)增殖、干性及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以 CD44为胃癌干性标志物,流式分选出 GCSCs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 GCSGs 与胃癌非干细胞中 HDAC1的表达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 GCSCs 后,CCK-8法、克隆形成和 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变化;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其对凋亡、侵袭相关蛋白及干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结果HDAC1在 GCSCs 中的表达比胃癌非干细胞高。实验组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相较于对照组均减弱,且下调干性标志物及介导上皮间质转化。结论抑制 HDAC1的去乙酰化作用后 GCSCs 的增殖、干性及侵袭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