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经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不同轴向植入角度椎弓根螺钉和不同放置位置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在L4~5节段模拟后路双侧TLIF和4种不同组合类型椎弓根螺钉植入和融合器放置的单侧TLIF有限元重构模型,即: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A)、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B)、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C)、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D),分别比较4种重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差异。结果 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ROM均较正常模型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双侧TLIF重构模型。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稳定性比较,模型C下降最多,其在屈伸、侧屈和扭转应力下ROM分别减少约为正常模型的50.7%、89.9%和90.3%。螺钉和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最大Von Mises应力比较,相对于其他3组模型,模型C除了在同侧侧屈和扭转外的大部分应力下承受较小的应力。结论在单侧TLIF重构模型中选择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和同侧放置融合器能够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通过缩小与双侧TLIF模型稳定性差异以减少断钉或融合器下沉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在已验证的T11 ~ 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模拟9种IVC的有限元模型.首先将前1/2高2 mm松质骨在偏上、中、偏下予以截除模拟轻度IVC模型(S1、C1、I1),将前1/2高4 mm松质骨截除模拟上下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2、C2、I2),将高2 mm松质骨完整截除模拟前后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3、C3、I3).分别比较9种模型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时在T12皮质骨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对所有IVC模型而言,最大米塞斯应力(von Mises)主要集中在前屈活动时伤椎皮质骨前壁上下缘,其次是后伸活动时后壁上下缘.当IVC偏上或偏下时,伤椎皮质骨最大应力在前屈时显著增加(超过正常模型17%),而当IVC位于中部时最大应力仅轻微增加(约超过正常模型5%).当IVC进展性加重时,模型的最大应力均增加,但是当IVC向前后进展加重时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下最大应力值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8%以上,而当IVC上下进展加重时最大应力值仅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值3%以下.结论 除IVC位于中部时对伤椎稳定性影响较小外,其余大部分位置和程度的IVC对伤椎稳定性均有显著的影响,可能需要早期手术干预以稳定椎体、预防进展性严重塌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性,分别建立无、有横连杆经伤椎单侧螺钉(模型A1、A2)、常规短节段(模型B1、B2)和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C1、C2)6种内固定模型。分别比较6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和棒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在屈伸和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模型组ROM均明显小于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而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组,在屈伸应力下两者ROM无显著差异,在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的稳定性优于经伤椎单侧螺钉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上位螺钉钉尾和上位螺钉与伤椎螺钉之间的棒体,经伤椎双侧内固定组上位螺钉最大应力明显低于经伤椎单侧和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螺钉最大应力。横连可增加各内固定组在扭转应力下的稳定性,也可降低上位螺钉和棒在扭转应力下的最大应力,而屈伸和侧屈应力下螺钉和棒的最大应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经伤椎置钉后路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添加横连不仅能改善构型扭转刚度,而且能降低螺钉和棒的最大扭转应力,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 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以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渗漏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IVC组104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68例(65.4%),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36例;无IVC组180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44例,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136例(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VC组有18例(17.3%)、无IVC组有30例(16.7%)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VC组最常见临近椎间盘渗漏,共10例(66.7%);无IVC组最常见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22例(7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治疗有无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Model A和Model B)、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组Model C。分别比较其在生理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 ROM)下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内植物的应力差异。 结果 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的ROM均显著下降,其中以Model B下降最多,屈伸活动减少达18.2%;内植物最大应力出现在Model C,左侧弯时达234.9 MPa;Model B的cage最大应力最小。 结论 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获得最佳稳定性,且能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亦能提供较好良好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7.
刘肖瑜  余伟波 《光明中医》2014,(9):1846-1847
目的通过对82例老年人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脉象变化进行分析、归纳,并初步探讨与年龄、椎体压缩程度、西医相关生化客观指标的关系,从而为中医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对在我院60岁以上82例符合标准患者的脉象进行观察,可将其大致分为沉细、弦细、涩脉、弦紧四种脉象,并分别从年龄组、椎体压缩程度、血红蛋白、心率比较脉象之间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60-70岁患者,以涩脉为主,其次是弦紧脉;70-80岁患者是以沉细脉为主;80-90岁患者则弦细脉为主。弦紧、涩脉脉象的老年人比弦细、沉细脉象的老年人血红蛋白平均值值要高,彼此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弦紧与涩脉之间和弦细与沉细脉象之间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弦细、沉细脉象的老年人多具有轻度贫血[1];对于弦紧、弦细脉象的患者的平均血压值大于涩脉、沉细脉象患者的血压值,另外对于弦紧、弦细脉象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椎体压缩不到1/3以沉细脉象为主,椎体压缩在1/3-1/2是以涩脉为主,椎体压缩在超过1/2是以弦细脉象为主;结论患者脉象变化与年龄、椎体压缩程度、西医相关生化客观指标均相关,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脉象变化初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并指导患者中药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颈椎定位旋转手法与颈椎非定位旋转两种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8例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治疗较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准定位责任神经根联合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8月在本科手术治疗76例多节段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精准定位责任神经根后,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38例行选择性开放椎管减压(开放组),38例行内镜椎管减压(内镜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早期术口VA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5~28个月,平均(20.93±3.64)个月。内镜组下地行走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腰椎J0A和0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J0A评分显著增加(P<0.05)。内镜组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腰痛VAS、腰椎J0A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且术后3个月0DI评分优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MacNab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P<0.05),椎间隙高度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在明确责任神经根基础上,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多节段DLSS,较开放术式恢复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刘肖瑜  余伟波 《光明中医》2014,29(2):322-323
目的 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行颈后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每天2次;对照组患者在出现轴性症状后用扶他林胶囊治疗,每日2次.两组患者共治疗3周,并在治疗第1周后、第2周后、第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进行治疗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1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治疗第2、3周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疼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