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CNA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0例正常子宫内膜、3 0例单纯性增生、3 0例复杂性增生、3 0例非典型增生和4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结果 PCNA和Ki-67标记指数 (LI)在非典型增生组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和复杂性增生组 ,子宫内膜癌组高于非典型增生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PCNA和Ki-67LI均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结论 PCNA和Ki -67LI的检测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彭广兰  何莲芝  张莹  朱诚程 《安徽医学》2019,40(12):1417-1418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8岁,2019年1月31日入院,主诉妊娠26+周,腹痛伴呕吐3小时。患者入院前3小时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伴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示:中期妊娠,单活胎,约26周,腹腔少量积液。血常规:红细胞2. 8×10~(12)/L,血红蛋白84 g/L;血压呈进行性下降,胎心率过缓,急诊转至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转诊过程中,呕血一次,量约40 m L;转至我院后,突发意识不清。患者14年前足月剖宫产1胎,4年前因左侧输卵管妊娠切除左侧输卵管。查体:体温36. 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芜湖市妇女HPV多重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分型技术对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妇科门诊4991例就诊者进行HPV基因型的分型检测,并对其进行HPV亚型多重感染率及年龄分步的分析。结果4991例妇科门诊就诊者,共检出多重感染患者199例,多重感染阳性率3.99%,其中高危混合型、高低危混合型和低危混合型占多重感染的比例分别为60.8%、34.17%,5.03%,其中双重阳性感染者最多,为152例,占多重阳性感染者的比例为76.38%。在各个年龄组中,60岁以上的女性多重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6.8%,各年龄组HPV多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0.05)。结论芜湖地区女性HPV多重感染阳性率低,其中以高危混合型为主,对妇科门诊就诊者HPV检测,并进行多重感染的分析,对宫颈癌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98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研究组采用甲氨碟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碟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结果:研究组包块缩小率、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β)下降≥30%,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侧输卵管再通率研究组(75.0%,24/32)明显高于对照组(64.3%,18/28)。结论:甲氨碟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方法简便,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小,可保留生育功能,被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缓激肽B1(BDKRB1)与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缓激肽受体B1(bradykinin receptor B1,BDKRB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0例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级、10例CINⅡ~Ⅲ级及30例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组织中BDKRB1mRNA表达。结果BDKRB1表达随宫颈上皮病变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在CSCC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伴脉管浸润、BDKRB1表达均为影响C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沦BDKRB1在C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CSCC病人的不良预后相关,有望成为宫颈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门诊就诊的高危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分型特点,为该区宫颈癌的防治和HP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5 511例女性宫颈细胞学标本的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结果:15 511例受检者中HPV总感染率为17.13%,高危亚型组优势型别依次为16、58、52、33、18、31,低危亚型组依次为11、6、44。2单一、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3.06%、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012,P=0.000)。3高危型、低危型、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6.64%、0.96%、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 667.737,P=0.000)。42013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5 511例女性宫颈细胞学标本的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结果:15 511例受检者中HPV总感染率为17.13%,高危亚型组优势型别依次为16、58、52、33、18、31,低危亚型组依次为11、6、44。2单一、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3.06%、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012,P=0.000)。3高危型、低危型、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6.64%、0.96%、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 667.737,P=0.000)。444岁组、4544岁组、4559岁组、6059岁组、60组的感染率依次为17.98%、13.32%、32.93%,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02,P=0.000)。结论:门诊高危人群HPV感染率为17.13%,常见型别为16、58、52;60岁组的感染率依次为17.98%、13.32%、32.93%,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02,P=0.000)。结论:门诊高危人群HPV感染率为17.13%,常见型别为16、58、52;60组为感染的高峰人群,应加强此类人群的检测,及早发现宫颈病变及宫颈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HPV16及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HPV检测的378例患者经门诊或住院行病理学诊断,分析两者关系。结果:①:HPV16组、HPV16合并多重感染组及非HPV16多重感染组宫颈病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HPV16组与 HPV16合并多重感染组子宫颈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联合细胞学、阴道镜检查下对HPV16及多重感染宫颈病变诊断率无差异;多重感染并未增加宫颈病变的升级;CIN到子宫颈癌的转化过程中,有HPV16多重感染向单一HPV16感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患者血浆蛋白z(PZ)水平及其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的发生率与先兆子痫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先兆子痫组160例和正常妊娠对照组162例检测PZ水平并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并结合基因测序检测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两组D-D、FDP、AT:A的水平,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先兆子痫组PZ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1.57±0.32mg/Lvs2.12±0.35mg/L,P〈0.05);两组人群均存在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先兆子痫组GG型、GA型和AA型分别占19.38%、53.75%和26.87%,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25%和53.75%;正常妊娠对照组GG型、GA型和AA型分别占17.90%、54.94%和27.16%,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5.37%和54.63%,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均P〉0.05);先兆子痫组D-D、FD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15±1.03μg/ml vs0.58±1.32μg/ml,P〈0.05;19.46±3.28μg/ml vs 2.93±1.92μg/ml,P〈0.05),而AT:A水平无显著差异(99.12±13.5%vs100.8±10.6%,P〉0.05)。结论先兆子痫患者存在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但该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发生关联不大,然而该疾病与Pz水平、D-D、FDP水平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正> 病史摘要候某,24岁。G_1Po,孕40周,下腹阵痛2天,宫口开全10小时,入院检查:脱水貌,倦怠,血压16/12kpa,脉搏90次。子宫形态正常,宫体无压痛,头位,胎头半固定。宫缩弱,胎心140次。骨盆外测量正常。宫口开全,先露“-1”,胎头骨缝轻度重叠,胎位ROP。阴道前壁触到6×5×4cm之硬块,嵌顿于耻骨联合后与胎头之间,表面光滑。拟诊软产道肿瘤,立即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顺利,胎儿体重2900g,Apgar评分4~9分,羊水粪染呈糊状,新生儿经吸痰,气管插管,给氧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方法:对安庆市三家二甲以上医院200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住院产妇足月分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前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59.40%,后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71.38%,趋势χ2=382.431,P<0.01,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②社会因素在剖宫产指征比例中最低占28.23%,最高达46.93%而成为主要因素。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