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KOCH三角的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解剖了110例人心标本(成人70、儿童40)的Koch三角区,观察和测量了房室结的形态、大小、毗邻和标志。房间隔及冠状窦口上、下方均有肌束连于房室结。Todaro腱在儿童多全部为腱性;在成人,其后部为肌性。三角区的深面为左、右心房壁和室间隔顶所构成的锥形间隙,其内为进入房室结区的血管和神经。根据构成不同,可将三角区分为5个区,即前上角的纤维支架区和房室结区,其余部分自上向下分别为房间隔区、右房壁区和室间隔区。本文还讨论了这些形态结构的功能及外科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95例成人与30例儿童心脏上,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解剖和测量了窦房结。在成人,此结多数可以用色苍白,质地硬.有动脉穿入等特点,在界沟上部予以确认,儿童则不易辨识。描述了右心耳嵴顶端的变异和界沟上部的切迹,并提出了窦房结三角以确认此结。对结的外表标志及其肌肉连系结合外科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110例人心(成人70,儿童40)上,观察了冠状窦口及冠状窦瓣、室间隔膜部、Todaro腱、三尖瓣隔瓣附着缘的形态特点,并对它们的长、宽及直径进行了测量.三角的三个尖各有不同结构占据,前上角为房室结,顶角有冠状窦和心最小静脉开口,后下角深面为冠状动脉U袢.并就上述特点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1、用9个猪心煮沸后剥离观察右心室肌纤维走向。6个猪心和7个固定人心沿流入道和流出道各壁长轴纵行切开,再以横切口分为上、中、下各三份。然后从外膜而到内膜面按1毫米厚度逐层切开,观察记录各层肌纤维方向的角度(以横切口为准,顺钟向计为正,逆钟向计为负)并进行分析。2、流入道和流出道的游离壁的肌纤维方向从外膜面到内膜面基本上是逐渐改变的(从 30°~-80°)。但猪心有薄的浅层纵行肌,方向几乎垂直( 90°)。流入道游离壁下1/3和流出道的上1/3,浅中层与内层之间可有纤维方向的突变。3、流入道间隔壁的纤维方向从右向左逐渐移行(从 80°~-80°),偶在左、右室内膜面因肉柱或乳头肌而有方向的变动或一致。流出道间隔壁右心室面中上部因有室上嵴、节制索和锥状乳头肌等结构而有一层纤维方向变动较大的层次。4、就右心室游离壁和间隔壁纤维方向的排列特点,讨论了右心室肌的分层及功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剖了110例人心(成人70,儿童40)的Koch三角区。对房室结的形态、大小、毗邻和标志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从房间隔及冠状窦口上、下方皆有肌束连于房室结。Todaro 腱在儿童全程多为腱性,成人则后部常变为肌性。三角区的深面为左、右心房壁和室间隔顶所构成的锥形间隙,内容进入房室结区的血管和神经。由于三尖瓣隔瓣附着缘的前部下移附于室间隔右侧面上,按构成的不同将三角区分为五个区,即前上角的纤维支架区和房室结区,其余部分由上向下分别为房间隔区、右房壁区和室间隔区。讨论了这些形态结构的功能和外科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脏依靠心肌的收缩以驱动血液,由于心房肌很薄,其收缩对驱血入心室只有辅助作用,心室壁很厚,是血液循环提供能量的真正的泵。由于心室肌的构筑复杂,心肌细胞分支相连,形成的‘束’‘层”之间无明显结缔组织分隔,其构筑模式至今仍有许多争议,甚至一些大的问题也意见不一,对许多构筑细节的功能意义也诸多争论。正确了解心室肌的构筑模式,不但对理解心脏射血功能是必要的,而且对理解心脏激动过程及一些临床疾患和手术操作也是必需的。下面就查阅到的文献对心室肌的构筑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分别观察了大白鼠、豚鼠和家兔房室交界区特殊心肌组织内胆碱能神经的分布。结果表明,三种动物房室结后部的胆碱能神经分布都较致密,结的前部都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内部胆碱能神经分布致密,另一部分内分布稀疏,致密部分向前与希氏束直接延续。大白鼠和家兔内的胆碱能神经分布密度比豚鼠更高。在豚鼠的房室交界区内发现胆碱能神经细胞,大白鼠和家兔内未能找到。  相似文献   
8.
房室交界区三角的观察和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10例人心(成人70,儿童40)上,观察了由冠状窦口、Todaro腱及三尖瓣隔瓣附着缘围成的房室交界区三角,对上述各边界及室间隔膜部进行了测量。三角的三个角各有不同结构占据,前上角为房室结,顶角有冠状窦和心最小静脉开口,后下角深面为右冠状动脉“U”形袢。就上述特点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