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董明生  付伟涛 《中医研究》2012,25(10):49-51
目的:观察护骨养筋推拿加功能锻炼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51例,给予护骨养筋推拿手法治疗,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嘱患者自行功能锻炼6个月.结果:治愈38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94.12%.结论:护骨养筋推拿加功能练习对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肯定,有推广和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10只。采用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缩爪潜伏期;模型复制后第8天,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IL-6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缩爪潜伏期差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缩爪潜伏期差值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IL-6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IL-1、IL-6含量明显减少(P0.01)。针刀组大鼠神经根的髓鞘、轴突和雪旺细胞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针刀疗法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机制与其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和IL-6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下丘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针刀组,共4组,每组10只。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缩爪潜伏期;HE染色观察L5神经根的病理学变化;造模后第8天分别取各组大鼠下丘脑和脊髓,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下丘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刀组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β-内啡肽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可调节中枢疼痛相关递质5-羟色胺和β-内啡肽的合成和分泌,降低中枢痛觉传递和痛觉过敏,从而有效地发挥了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10只。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缩爪潜伏期;HE染色观察L5神经根的病理学变化;造模后第8天分别取各组大鼠血清,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5-HT、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各组大鼠血清中5-HT含量的比较,模型组(12.19±1.15)ng/mL较正常组(10.40±1.10)ng/m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10.73±1.11)ng/mL较模型组(12.19±1.15)ng/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的比较,模型组(108.14±11.08)ng/L较正常组(85.60±15.13)ng/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90.76±15.58)ng/L较模型组(108.14±11.08)n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针刀疗法可通过对血清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调节作用,减缓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发挥局部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