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院2003年6月~2005年10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13例,其中合并有脊髓肿瘤者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33例椎管内肿瘤经后路手术切除.结果 全切除29例,功能改善23例,加重4例,有效率为69.7%.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唯一方法,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肿瘤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FOXD3-AS1靶向miR-128-3p/PDK1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调控作用。方法转染组-1,转染组-2,转染组-3分别转染pcDNA-FOXD3-AS1、pcDNA-FOXD3-AS1与miR-128-3p mimics的阴性对照(mimic NC)、pcDNA-FOXD3-AS1与miR-128-3p mimics,以未进行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黑色素瘤细胞和正常人表皮黑色素细胞FOXD3-AS1和miR-128-3p的表达差异;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FOXD3-AS1与miR-128-3p的相互作用;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转染组-1,转染组-2,转染组-3细胞24 h的增殖率分别为(100.00±0.00)%,(168.03±15.71)%,(163.58±6.24)%,(124.62±8.93)%;侵袭的细胞数分别为(21.33±2.08),(38.33±4.89),(40.00±2.65),(25.33±2.52)个;PDK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6±0.02,1.19±0.08,1.24±0.11,0.48±0.03。转染组-1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3与转染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XD3-AS1通过靶向miR-128-3p/PDK1轴,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女,34岁,以双侧下肢酸胀疼痛渐加重4年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晨起后双侧下肢酸胀无力,左侧明显,推拿药物等治疗后无好转,在当地医院行骶椎MRI检查诊断为骶管内蛛网膜囊肿,考虑手术疗效不确定,行局部囊肿  相似文献   
5.
本科于2003年10月发现双足多趾间尖锐湿疣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中颈椎转移性肿瘤危害更大,椎体不稳、塌陷、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常较早被发现,严重时会发生高位瘫痪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出现上述症状或具备高椎体塌陷风险的颈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肿瘤病灶清除及稳定性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C3~7椎体及附件转移性肿瘤主要行全椎节切除+前路钛网、钢板、骨水泥及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有别于寰枢椎转移性肿瘤行全椎节切除+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因而此处只针对在2000年1月~2006年6月间收治并行全椎节切除与重建术的25例C3~7椎体及附件转移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laminoplasty,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6.0±10.5岁(38~72岁),病程15.0±6.3个月。其中三节段者3例,四节段者6例,五节段者10例,共166个椎板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C2~C7 Cobb角)。结果:19例手术时间为49~133min(114.0±19.9min),术中出血量100~375ml(219.0±70.5ml)。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5d后头痛逐渐缓解。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8年,平均7.00±0.76年。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0.0±6.9)%。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大(P0.05),颈椎活动度、C2~C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的166个椎板中,术后3个月发生骨性愈合有112个,愈合率为67.5%;术后1年发生骨性愈合有122个,愈合率为73.5%;末次随访时发生骨性愈合有128个,愈合率为77.1%。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及螺钉位置良好,无钛板、螺钉断裂及螺钉松动。结论: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严旭  马慎谨  李博  江峰  陈政  段俊  邵擎东 《中国医药》2009,4(11):888-889
目的探讨慢性膝关节压痛部位与针对性治疗关系及效果。方法对我院骨科镇痛门诊436例慢性膝关节痛患者(共490侧患肢)进行膝关节压痛部位统计,并针对不同压痛部及其提示不同致病机理进行针对性治疗,观察疗效。结果490侧患肢按8种压痛部位分布共593个压痛部位,以髌骨下,胫内侧关节间隙及副韧带附着点所占比例最高,分别约占疼痛肢体的32.2%(158侧)、22.4%(110侧)、31.6%(155侧)。单纯药物治疗208侧,采用封闭治疗259侧,手术23侧。手术病例中髌下脂肪垫松解手术5侧,关节镜手术18侧。490侧患肢治疗前疼痛分级Ⅰ级178侧,Ⅱ级280侧,Ⅲ级32侧;治疗后0级203侧,Ⅰ级232侧,Ⅱ级52侧,Ⅲ级3侧。功能治疗前0级37侧,Ⅰ级195侧,Ⅱ级247侧,Ⅲ级11侧,治疗后0级198侧,Ⅰ级228侧,Ⅱ级57侧,Ⅲ级7侧。治疗后总体疼痛缓解203侧,改善281侧,有效率98.8%,453侧功能障碍患肢治疗后改善387侧,总体有效率85.4%,治疗后疼痛及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慢性膝关节疼痛不同的压痛部位常提示不同的致痛因素,对不同压痛部位进行病因分析并针对性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现有用于椎弓根置入的脊柱手术机器人都要依赖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和姿态控制,这样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的不足在它们身上都会有体现。包含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的手术机器人,不仅构成复杂,椎弓根置入的精度也难以进一步提高。 目的:探索空间“十”字配准导航方法,控制自主研制的脊柱手术机器人进行更为精准、高效和安全的椎弓根置入。 方法:将依据CT测量值设置的机器手的2枚导针置于两椎弓根中心轴线置入点上并通过X射线正侧位透视确定。令X射线设备的中心投照线先后与2枚导针的中心轴线重合,再从椎弓根轴位进行投照,使体外与体内“十”字配准,定位椎弓根峡部中心点(以下简称中心点)。依据“两点定一线”的原理,使导针通过两椎弓中心轴线置入点和椎弓根峡部中心点,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即可沿椎弓根中心轴线准确置入。依据规划置入点和置入线相应偏离两椎弓中心轴线置入点的距离和椎弓根中心轴线的角度,完成上述两点的确定或定位后,重新设置两导针中心轴线针尖水平之间的距离及夹角,同样“十”字配准后即可按规划路径准确置入。 结果与结论:“十字配准、两点一线”的导航原理可引导脊柱手术机器人沿椎弓根中心轴线或规划路径准确置入,从而为脊柱手术机器人确定了新的、更为准确高效的导航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呼吸频率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体代谢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定期监测呼吸情况,能尽早发现并预防呼吸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病变。目前,呼吸检测技术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这两种检测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接触式检测方法能简单并快捷地测量数据,而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则是利用某些技术手段通过无创测量获取人体的数据。本文对呼吸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各个新技术的现有产品,分析了呼吸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