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即SMCs)的迁移和表型转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即TGFα)在内膜增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取40只Sprague-Dawle大鼠行右颈总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于第1,3,9,28天和2月取实验动脉段和对侧正常动脉段行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同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SMCs亚微结构变化。并以放免测定内膜增生时损伤血管组织中TGFα表达的变化。结果图像分析显示在球囊损伤第3天即见损伤血管中膜出现明显增厚,而后恢复正常厚度。与此同时球囊损伤第3天内膜明显增厚,而在第9~28天逐渐达到高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术后第3天损伤血管增生内膜中近腔面的SMCs就已主要表现为合成表型,在28d和2个月时大部分SMCs又恢复收缩表型的形态特征。而通过放免测定发现球囊损伤后第3天对血管组织TGFα表达明显增加,与对侧正常颈总动脉标本中的TGFα含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故认为大鼠再狭窄模型的内膜增生过程具有明显的时相特征,SMCs从中膜向内膜的迁移,而SMCs的表型转化在这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双向转化特点,而TGFα在损伤血管的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内膜过度增生过程的SMCs的表型转化和迁移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缺氧对正常心肌细胞和肥大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或诱导肥大后的心肌细胞分别缺氧24 h,并以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缺氧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x43的表达。结果培养的心肌细胞经血管紧张素Ⅱ诱导48 h后出现肥大,肥大心肌细胞缺氧24 h比正常心肌细胞出现更明显的凋亡,缺氧明显下调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而肥大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下调更为明显。结论缺氧导致肥大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显著下调,细胞凋亡更明显,可能与缺氧时肥大心肌的电生理重构和恶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清Fractalkine (FKN)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中的表达,并评估其水平对CHD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选取CHD患者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2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7例(AMI组),同期选择非CHD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FKN水平,Gensini评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AMI组及UAP组血清FK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AMI组与UAP组、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D患者血清FKN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r=0.19,P>0.05).结论 随着CHD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清FKN水平明显升高;血清FKN水平可以作为CHD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WXKL)对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心肌细胞H9C2增殖及其缝隙连接蛋白Cx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用常规培养基培养,NE组用加入NE的常规培养基培养,WXKL组用加入WXKL的常规培养基培养,NE+WXKL组用加入含有NE和WXKL的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后用MTT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在培养72 h后测定心肌细胞直径和细胞蛋白,提取RNA,对Cx43 mRNA进行RT-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E组H9C2细胞增殖率下降(P<0.05)、直径增大且蛋白含量增加(P均<0.05),其Cx43 mRNA表达减少(P<0.05);与NE组相比,NE+WXKL组H9C2细胞增殖率上升(P<0.05)、直径减小且蛋白含量下降(P均<0.05),其Cx43 mRNA表达上升(P<0.05)。结论 WXKL可改善NE诱导的H9C2细胞的肥大以及Cx4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患者群中外周血血清NT-proBNP水平的差异,评估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外周血血清NT-proBNP浓度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1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住院患者,将患者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62例,2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分别测定外周血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显著高于SAP组。SAP组与非冠心病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可考虑作为预测和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通心络胶囊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和QT离散度以及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 方法 随机均分45只雄性SD大鼠成3组:对照组(control,C),模型组(model,M),治疗组(treatment,T),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建立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予通心络胶囊[1.5 g/(kg·d)]干预12周后,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同时测定大鼠QT离散度,大鼠处死后取左室心肌组织行HE染色,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x43的表达及分布,RT-PCR法检测Cx43 mRNA的表达。 结果 M组大鼠心脏多普勒结果与C组比较显示IVSs、VPWs、LIVSd和LVPWd均有增加(均P<0.01);而T组和M组比较,以上检测参数则得以改善。与C组相比,M组QT离散度明显延长(P<0.01),与M组相比,T组QT离散度明显缩短(P<0.01)。同时HE染色显示:与C组相比,M组心肌细胞肥大明显(P<0.01),呈无序排列,T组与M组比较,心肌肥大及排列均较其改善(均P<0.01)。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显示:与C组相比,M组Cx4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下调(均P<0.05),而T组与M组相比,Cx4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所上调(均P<0.05)。 结论 通心络胶囊在改善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的同时也缩短QT离散度及上调Cx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后,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Ⅱ1.0×10~6mol/L)和缬沙坦组(AngⅡ1.0×10~6mol/L+缬沙坦1.0×10~6mol/L)。另外将缬沙坦以1.0×10~5、1.0×10~6和1.0×10~7mol/L刺激分为A组、B组和C组。先用AngⅡ诱导心肌肥大24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蛋白法观察心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以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心肌细胞明显肥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Cx4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AngⅡ组比较,缬沙坦组拮抗AngⅡ刺激下Cx43蛋白的上调,并呈明显浓度依赖性下降。与A组比较,B、C组Cx4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AngⅡ刺激心肌细胞24 h后,通过AngⅡ1型受体信号通路,导致Cx43蛋白表达浓度依赖性上调,缬沙坦明显抑制其上调,Cx43上调可能与心肌肥大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电生理失稳态和L-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心力衰竭模型,随机分两组,即心力衰竭治疗组与心力衰竭对照组,分别用厄贝沙坦(20mg/kg)和安慰剂治疗,另设假手术对照组.在术后32周用测定3组大鼠电生理指标以及心功能,以急性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并以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钙通道电流. 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治疗组与心力衰竭对照组大鼠的左室舒张末压、心率和动脉血压均明显增加,而心力衰竭对照组大鼠校正QT间期和VERP明显延长,QT离散度增加,心力衰竭治疗组与心力衰竭对照组相比左心室VERP明显缩短,且心力衰竭对照组的细胞膜电容大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亦明显大于心力衰竭治疗组(P<0.05),心力衰竭对照组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 926.28±334.26 pF)及电流密度(- 12.61±4.55 pA/pF)稍少于假手术对照组(- 921.87±468.56 pF和- 13.83±7.04 pA/pF),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心力衰竭治疗组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423.47±100.80 pF)及电流密度(-7.02±1.66 pA/pF)明显低于心力衰竭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0.05).3组L-型钙通道电流的激活、失活和复活动力学特征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厄贝沙坦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电生理失稳态变化,并可能与其下调L-型钙通道电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GDF15水平表达上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非冠心病人群中的表达差异,评估血清GDF15浓度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6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41例,4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外周血血清GDF15水平.结果 AMI组GDF1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亦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两组间GDF15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患者的斑块不稳定性和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和早期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