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乙型肝炎肝组织血管病变对病程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血管病变在乙型肝炎(HB)病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电镜技术对236例患者肝活检组织病变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肝组织切片可见肝血管炎症、破坏、阻塞、增生及肝窦毛细血管化,首、末两次活检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有多种蛋白质参与其病理转化过程.结论:肝血管病变在乙型肝炎肝组织病变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 (CHB)门脉系多普勒超声 (CDFI)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 本组 82例CHB皆为住院患者 ,在实施CDFI检测的同时进行肝组织活检诊断。CDFI检测与病理学诊断采用双盲法。肝CDFI检测CHB患者的门静脉主干 (MPV)、门静脉左支矢状部 (LPV)、门静脉右支(RPV)、脾门处脾静脉 (SPV)、血流动力学变化 ,即内径 (D ,cm)及流速 (cm/s)。结果 CDFI提示各组CHB患者上述静脉的V与对照组相比除CHB轻型外皆显著降低 (P <0 0 1) ,D示扩大 ,但仅在门脉高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CDFI提供的数量化信息能较好地鉴别CHB不同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bFGFmRNA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血管增生、改建及肝血管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CHB肝标本进行bFGF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及bFGFmRNA原位杂交。结果随着CHB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血管病变的加重,bFGF在肝血管及肝窦壁表达强阳性逐渐上升(P<0.01),部分固缩性肝细胞也示强阳性显色。原位杂交显示,bFGFmRNA主要分布于血管纤维化区域肝窦壁及部分肝细胞。结论bFGF通过激活血管及肝窦内皮细胞,引发其增生和凋亡,最终导致肝血管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及假小叶纤维间隔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体液免疫机制。方法 ELISA法检测血清LSP抗体滴度、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HAI)评价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组织纤维化指数(HFI)评价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 血清LSP抗体滴度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炎症程度及纤维增生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LSP抗体与肝细胞膜结合诱发体液免疫反应,可能在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产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纤散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抗纤散(KX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慢乙肝)抗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退黄、降酶药物治疗,治疗组每日给予抗纤散汤剂200ml,分两次口服,其他治疗方案同对照组.治疗两个疗程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乙肝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含量.结果:治疗组13例HBeAg( )阴转7例,对照组11例HBeAg( )只有1例转阴,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T、TBil、PCⅢ、LN、HA含量检测提示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纤散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治疗中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CD4^+细胞、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LSP)抗体水平及辅助性淋巴细胞(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作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T注射组及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注射组,60d后检测各组动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浓度、LSP抗体水平及Th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MT注射组动物CD4^+细胞百分比、LSP抗体水平、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索6(IL-6)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动物,而白细胞介素2(IL-2)及γ干扰素(IF-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外周血CD;百分比及IL-4、IL-6、IL-2、INF-γ和LSP抗体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变化均与肝组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褪黑索(MT)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T注射组和猪促肝细胞生长索(pHGF)注射组。60d后,检测各组动物外周血Th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1)血浆Th1细胞因子浓度随低于肝组织病变较轻者,Th2细胞因子则相反;(2)MT注射组动物血浆IL-2为(53.7±12.8)ng/L,显著高于pHGF组[(42.9±9.7)ng/L)]、健康对照组[(48.9±11.2)ng/L]和模型对照组[(34.8±7.6)ng/L](P〈0.01或P〈0.05);(3)MT注射组血浆IFN-γ为[(351.2±84.6)ng/L],显著高于pHGF组[(286.8±51.8)ng/L]、健康对照组[(322.4±67.5)ng/L]和模型对照组[(236.7±33.7)ng/L](P〈0.01或P〈0.05);(4)MT注射组血浆IL-4为[(48.0±8.1)ng/L],显著低于pHGF组[(66.9±14.3)ng/L]、健康对照组[(52.7±12.5)ng/L]和模型对照组[(81.9±16.2)ng/L](P〈0.01或P〈0.05);(5)MT注射组血浆IL-6为(252.9 ±45.8)ng/L,显著低于pHGF组[(297.2±48.7)ng/L]和模型对照组[(405.8±45.8)ng/L](P〈0.01或P〈0.05)。结论MT能刺激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外周血Th1细胞因子,并抑制Th2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PCR法(FQ—PCR);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相应肝组织中aBcAg,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BV DNA含量较低组(A、B组),肝组织中aacAg的表达呈阴性或少数阳性;而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组(C、D组),肝组织HBcAg表达多数呈阳性或强阳性,随着血清HBV DNA含量的升高肝组织HBcAg表达强度和范围也随之增加。结论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能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Wistar大鼠,雄性,3月龄,体质量(230±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褪黑素:美国Sigma公司产品,临用前以无水乙醇溶解,再加生理盐水配制,使乙醇浓度为0.1%,置4℃冰箱保存备用。②实验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加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法制作大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褪黑素注射组及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组,每组20只。褪黑素注射组褪黑素2mg/kg腹腔注射,1次/d,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组2mg/kg猪促肝细胞生长素腹腔注射,1次/d,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均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③实验评估:60d后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浓度。结果:①CD4 细胞≤39.5只,均为褪黑素注射组动物,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8分。22只CD4 细胞>39.5%动物中,4只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8分,其中2只为褪黑素注射组动物,2只为模型对照组动物。18只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8分,均为模型对照组动物。②18只CD4 细胞≤39.5%褪黑素注射组动物中,17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1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22只动物CD4 细胞>39.5%,2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为模型对照组动物,20只肝纤维化指数>4分,褪黑素注射组2只,模型对照组18只。③CD4 细胞≤39.5%,肝组织血管病变均为1级,>39.5%时,2级以上血管病变为90.9%。18只CD4 细胞≤39.5%褪黑素注射动物血管病变为1级。22只CD4 细胞百分比>39.5%,2只血管病变为1级,为模型对照动物,17只血管病变为2级,褪黑素注射组2只,模型对照组15只。3只血管病变为3级,为模型对照动物。④CD4 细胞≤39.5%时,8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呈弱阳性,CD4 细胞>39.5%时,81.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呈强阳性,提示CD4 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有关。⑤模型对照组外周血CD4 细胞数和CD4 /CD8 比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CD8 细胞与其他组无明显差异(P>0.05)。褪黑素注射动物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动物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褪黑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大鼠外周血CD4 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PS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肝内血管病变级别分为1、2、3级3组,另设10例大致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LPS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组织TLR4的表达,采用综合评分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健康对照组血清LPS水平较低(0.30±0.13ng/ml)。肝内血管病变1级组血清LPS水平为0.32±0.14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肝内血管病变2级、3级组血清LPS水平分别为0.71±0.14ng/ml,1.10±0.15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PS水平与肝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92,P<0.01)。②不同肝内血管病变级别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TLR4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TLR4主要表达在胞膜上及部分胞浆内,细胞核无表达。TLR4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的表达强度与肝内血管病变分级呈正相关(r=0.728,P<0.01)。结论 LPS及其受体TLR4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LPS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内血管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