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对复发性骨巨细胞瘤进行手术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观察、随访再手术病例。结果所有患者的功能评分平均为79%,其中6名患者的功能评分〉90%。再复发3例。结论定期随访可早期发现病灶。对大部分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仍可采用囊内切刮、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术。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2月~2012年8月,我科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后路单开门时,采用Arch钢板行颈椎管成形术,间断式固定C_(3,5,7)或C_(3,6),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44~81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下肢双侧或单侧无力、麻木,出现痉挛步态、踩棉花感以及胸部束带感,有8例患者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尿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肱骨上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老年肱骨上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人均获随访,时间为3~14个月,平均7.7个月。术后按Neer标准进行评分,优16例,满意6例,不满意5例。结论老年肱骨上端骨折手术切开可进行良好复位,T型钢板固定比较可靠,有利于早期活动,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5例严重广泛脱套污染创面使用负压封闭式引流技术(VSD)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14例得到了随访,其中3例出现皮肤坏死,2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2例膝关节僵硬。应用VSD技术治疗广泛污染脱套创面疗效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组配式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组配式假体置换的桡骨小头骨折1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获得随访9~45个月,按照HSS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8例,良2例,一般2例。结论组配式桡骨小头假体置换可以提高肘关节的稳定性,适用于治疗成人不稳定的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  相似文献   
6.
桡骨下段复杂骨折21例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桡骨下段骨折是非手术治疗中最常见的骨折。大部分的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 ,石膏托或小夹板外固定 ,一般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对部分复杂型骨折 ,手法复位后固定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本科从 1996年~ 1999年共收治 2 1例手术治疗的病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中男 13例 ,女 8例 ;左侧 9例 ,右侧 12例 ;年龄 18~ 6 3岁 ,平均 42 .3岁。伤因 :摔伤 18例 ,机器伤 2例 ,高处坠落例 1例 ,其中合并开放伤 2例 ,摔伤伴对侧肩关节脱位 1例 ,高处坠落伴胸 12骨折 1例。损伤属Frykran8型分类法的Ⅱ型 1例 ,Ⅲ型 2例 ,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9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疗效优32例,占33.33%;良52例,占54.17%;可9例,占9.38%;差3例,占3.13%;优良率87.50%。其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2年假体出现了松动。本组96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45.8±11.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45.8±38.9)mL,住院时间平均为(14.5±3.8)d,卧床时间平均为(5.5±1.2)d。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陈旧性跟腱离断伤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离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腱缺损2~5cm的陈旧性跟腱离断伤采用双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6~13个月,术后半年病人都恢复正常。2例出现皮肤问题,治疗后愈合。结论 对肌腱缺损较大的跟腱损伤采用该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异种骨脱细胞基质(heterogenous bone acellular matrix,HBACM)复合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培养与鉴定兔成骨细胞(osteoblast,0B)、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以及两种细胞的混合细胞。使用猪肋骨制备HBACM,并分别与0B、VEC以及两种细胞的混合细胞共同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切除兔双前肢桡骨制成骨缺损动物模型,左侧植入HBACM与各组细胞复合培养的组织工程骨,右侧植入HBACM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6、12周取材,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大体形态观察和X线检查表明,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速度和程度为:联合培养细胞组〉OB组〉VEC组〉单纯HBACM组。BrdU标记细胞示踪检测结果显示:6周时,HBACM上仍可检测到体外培养的标记细胞,并可见新生软骨形成。常规组织学检查可见12周时组织工程骨与正常骨之间的髓腔再通,骨折愈合。Ⅰ型胶原免疫组化研究发现三组均表达Ⅰ型胶原,VEC组略弱。组织切片图像分析示血管面积联合培养细胞组〉VEC组〉O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培养细胞作为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