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骨盆骨折合并会阴撕裂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开放性骨盆骨折合并会阴撕裂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32例接受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技术治疗的患者作为VSD组,36例接受传统换药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VSD组患者体温高于正常的时间、创面愈合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t =6.000、6.769,P <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76,P >0.05);VSD组患者治疗1周后WBC、N%、ALT、AST和Ccr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8.239、5.474、2.679、3.092、4.697,P <0.05);VSD组与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后Maje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24,P >0.05)。结论在开放性骨盆骨折合并会阴撕裂感染治疗中,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VSD技术能够使得患者的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创面与骨折部较好地愈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跟骨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97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未植骨组和植骨组.未植骨组40例47足,采用改良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植骨组40例50足,采用改良跟骨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结果 未植骨组并发症发生率25.0%,植骨组并发症发生率19.1%,两组并发症差异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Х^2=0.21,P>0.05).两组术后Bhler's角和跟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14.50、16.99,均P<0.05).未植骨组Maryland功能优良率66.0%,植骨组为86.0%,植骨组优良率高于未植骨组(Х^2=5.38,P<0.05).两组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7,P<0.05).未植骨组术后1年的Bhler's角和远期Bhler's角丢失同植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6、9.81,均P<0.05).结论 改良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塌陷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避免远期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热疗组及热疗+关节活动组。3组患儿均采用克氏针进行手术内固定处理,其中治疗组术后给予远红外线热疗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上肢持续被动活动训练);热疗组术后给予远红外线热疗;热疗+关节活动组术后给予远红外线热疗及关节活动度练习(不包括上肢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各组患儿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3组患儿经2周相应治疗后,其肘关节功能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治疗组肘关节活动度改善最显著,热疗+关节活动组次之,热疗组最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及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远红外线热疗、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上肢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联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协同效应,对提高患儿术后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促进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39例,其中退变性滑脱14例,峡部裂性滑脱25例.L4椎体滑脱22例,L5k椎体滑脱17例.按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标准:Ⅰ度滑脱11例,Ⅱ度滑脱27例,Ⅲ度滑脱1例.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下在滑脱椎体及其下位椎体间植入椎弓根螺钉,行滑脱椎体全椎板减压术,安放固定棒并撑开椎间隙,进行滑脱椎体复位及临时固定,处理椎间隙,行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术,调整钉棒进行椎间适度加压,以植骨块稳定为度.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4年,平均15个月.滑脱椎体完全复位28例,不完全复位11例.采用Prolo腰椎术后功能评定标准,治愈35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结论 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融合率高,费用较低,易被患者接受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0岁,因自9m高处摔下致全身多处外伤1h人院。查体:血压:14/8kPa,神志恍惚,双瞳不等大。影像学有关检查:脑挫伤、眶骨骨折、右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左尺骨冠状突粉碎性骨折、右尺骨干骨折、左肘关节脱位、左腕关节骨折脱位、双股骨干骨折、双髌骨粉碎性骨折、右距骨骨折、右第二跖骨骨折。人院后急诊在局麻下清创缝合,手法整复关节脱位和骨折,石膏固定及对症治疗。待病情平稳(2d后),在全麻下行右桡骨小头切除术,右尺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左髌骨切除术。术后12d拆除全部缝线,三个月后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6.
前臂静脉网动脉化皮瓣是利用前臂相邻两条浅静脉干之间网状结构的表面皮肤给予动脉化做成的皮瓣。1987年10月以来共行2例,均成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纤维蛋白黏合剂(fibrin sealant, FS)+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对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FS+TXA组和TXA组各50例。2组均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FS+TXA组术中假体安装前后应用FS对手术创面进行喷涂处理,准备关闭手术切口时给予TXA 1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TXA组仅应用TXA。比较2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FS+TXA组手术时间[(80.98±6.54)min]与TXA组[(80.60±6.5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TXA组术后总失血量[(339.74±117.69)mL]、隐性失血量[(199.74±112.87)mL]较TXA组[(507.18±178.09)、(336.98±188.97)mL]少(P0.05),显性失血量[(140.00±66.66)mL]、术后输血率(6%)与TXA组[(170.20±95.56)mL、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FS+TXA组、TXA组血红蛋白水平[(102.00±15.65)、(92.13±12.39)g/L]、红细胞压积[(30.74±4.74)%、(27.69±3.25)%]低于术前[血红蛋白:(129.50±14.16)、(131.64±15.57)g/L;红细胞压积:(39.12±4.26)%、(39.78±4.20)%](P0.05),且FS+TXA组高于TXA组(P0.05);术后2组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联合应用FS和TXA可明显减少术后失血,较单纯使用TXA止血效果好且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8.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尺骨鹰嘴骨折并桡骨头脱位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9例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9例中,男8例,女1例,年龄7~16岁,9例患者均为外伤性闭合性骨折脱位.本组均采用Boyd入路.显露桡骨头和桡骨颈及尺骨外侧面,切除环状韧带,复位桡骨头,然后在尺骨的桡骨切迹处用钻头打孔,取掌长肌11cm,穿入孔内重建环状韧带.单纯环状韧带重建术后石膏托固定3周,如行尺骨鹰嘴部楔形植骨,术后石膏托固定4~6周.根据我院治疗情  相似文献   
10.
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以来,我们对4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患者应用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术治疗,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7~32岁.掌着地跌伤3例,腕扭伤1例.病程1个半月~5个月.本组患者均有腕部疼痛、握力弱、弹响表现.检查:前臂旋前时尺骨头向背侧明显突出,旋后时可自动复位.X线片示下尺桡关节间隙增宽至3 mm以上.手术自前臂远端尺侧缘切口,长约6 cm,自伸屈肌腱间进入达尺骨.显露旋前方肌,并将其与屈肌腱分开,沿旋前方肌尺骨起点处纵形切开骨膜,连同该肌向桡侧游离过中线,形成一带神经血管的肌肉骨膜瓣.然后前臂旋前下尺桡关节复位后,将肌肉骨膜瓣向尺骨背侧移位约1 cm,与尺骨背侧骨膜缝合固定.前臂中立位石膏固定4周,然后行功能锻炼.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0个月~3年,3例腕部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1例腕部偶有酸痛、握力较健侧轻度减弱.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片示下尺桡关节间隙缩小至1~2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