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BDE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具有生物富集性和不易降解的特性,研究证实PBDEs可以危害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环境中低浓度PBDEs暴露会影响神经发育及学习记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PBDEs的污染状况、对学习记忆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可能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有效手段。淋巴结转移给准确判断根治性切除范围带来困难,国际上对于是否需要常规行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尚无共识。归纳并分析了目前对术前诊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预防性清扫淋巴结所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希望能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根治性切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并总结肝细胞癌肉瘤(hepatocellular carcinosarcoma,HCS)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9年11月至2020年5月病理学诊断为HCS的患者资料。总结HCS的特点,比较治疗方式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8(41~71)岁,中位肿瘤直径7(2.0~15.6)cm。2例肿瘤位于左半肝,9例肿瘤位于右半肝,9例患者乙型肝炎,2例AFP>20 ng/mL,6例CA19-9>40 U/mL。影像学显示所有病灶为混合密度,其中2例病灶中心含囊性变、4例含坏死区。中位无瘤生存时间6(2~8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2(3~8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36.4%、11.1%。根治性(R0)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10例,1例R0切除及3例多学科综合治疗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结论  HCS发病率低,侵袭性强,预后差。CA19-9特异性较AFP和CEA高,病灶以坏死或囊变为较显著特征,术前难以确诊。发现时R0切除几率很小,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砷暴露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uman keratinocytes,HaCaT)药物转运蛋白mRNA表达和砷代谢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随机分为慢性对照(不予以砷处理)组和慢性砷暴露(100 nmol/L亚砷酸钠染毒28周)组,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培养基中,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aCaT对照细胞和慢性砷暴露细胞分别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对照)、2.5、5、10、20、30、40、50、60、80、100、150μmol/L亚砷酸钠的培养基中孵育24 h,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将慢性砷暴露组细胞和对照细胞予以10μmol/L亚砷酸钠处理24 h,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砷蓄积和砷排放量。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慢性砷暴露HaCaT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ABCC2和ABCC4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C1、ABCC3、ABCC5、ABCG1、ABCG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细胞相比,慢性砷暴露HaCaT经各浓度急性砷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细胞相比,1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24 h后,慢性砷暴露细胞内的砷蓄积量降低,而砷排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砷暴露的HaCaT细胞药物转运蛋白mRNA的表达升高,砷排出能力增强,对砷毒性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指征。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肝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将51例病例资料分为"简单组"和"复杂组"。分析病人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数量、肝门阻断情况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杂组"肿瘤直径大于"简单组"(P=0.035)。"复杂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回输血量均高于"简单组"(P0.05)。"简单组"和"复杂组"中分别有1例和5例额外输入异体血,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盆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胆汁漏和术后腹腔内出血,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杂组"中未输异体血的病例术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无较大波动,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所有病人围手术期未见过敏、溶血、发热等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肝血管瘤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疗效可靠且安全,有一定经济效益。位于肝4a段、6段、7段和尾状叶的肿瘤,以及位于肝左外叶、4b段、5段和8段且瘤体≥10 cm的肿瘤更符合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6.
7.
根治性手术是胆囊癌(GBC)唯一可能治愈的方式。在精准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胆囊癌AJCC TNM分期,合理选择手术治疗策略,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0期与T1a期胆囊癌,只要术中胆囊完整无破损、胆囊管切缘阴性,单纯的胆囊切除就可以实现根治切除。对于T1b、T2期胆囊癌,为了实现根治性切除术,需要根据T分期确定肝切除范围,并联合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对于意外胆囊癌,病理证实T1b期以上,需尽早追加根治性手术。然而GBC分期越晚,有关是否手术以及手术方式的争议越多。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手术的逐步推广,GBC腹腔镜手术治疗正逐步摆脱手术技术的限制,治疗效果逐渐被临床医生认可。虽然如此,腹腔镜手术治疗GBC仍不被列入治疗标准,尚需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在我国因HCC死亡的人数约占世界肝癌病例总数和致死人数的50%[1]。肝癌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目前为止手术切除肝癌是主要  相似文献   
9.
虽然肝内胆管癌(ICC)在原发性肝癌中仅占10%~15%,但ICC相对于肝细胞癌诊断率低、进展更快,有着更高的致死率,加之ICC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越来越多肝胆外科医生的重视。外科切除仍是目前公认的惟一能治愈ICC的方法。手术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较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有关ICC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的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争论的焦点。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如果剩余肝体积足够且无远处转移者,应积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术式推荐解剖性肝切除联合清扫区域淋巴结(至少6枚淋巴结),对于原发性孤立性ICC病人为保留肝实质可以考虑非解剖切除,但要保证阴性切缘,必要时联合胆管切除、胆肠吻合内引流和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微创手术有一定优势但仍需要慎重考虑,对于有高转移风险的病人可以先行诊断性腹腔镜探查,以评估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同时兼顾多学科优势,重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PEComa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肝脏PEComa的临床特点、诊断情况、治疗及预后。结果23例患者中女16例,男7例,中位年龄为50岁;肿瘤直径4.6(1.0~22.5)cm,以单发为主(87.0%),8例位于左半肝,11例位于右半肝,1例包含左、右半肝,1例位于尾状叶,1例肝、肾多发,1例肝、腹膜后多发,术前仅4例诊断为PEComa。Melan-A、HMB-45和SMA阳性率分别为92.9%(13/14)、85.7%(12/14)和76.9%(10/13)。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后出院,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肝脏PEC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肝脏肿瘤,多为良性,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依赖于术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术前能够确诊的良性PEComa可定期复查或保守治疗,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