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内镜下分级及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 HH)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 005例RE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合并HH情况。并进一步分析RE与HH的关系。[结果]RE男性多于女性,RE内镜下分级A级最常见(62.09%),不同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合并HH者60例(5.97%),未合并HH者945例(94.03%),前者年龄明显高于后者(P=0.000)。≤30岁RE患者合并HH者明显低于未合并HH者(P=0.009),>60岁RE患者合并HH者明显高于未合并HH者(P=0.013)。RE中A级未合并HH者明显高于合并HH者P=0.000);但B、C、D级中合并HH者明显高于未合并HH者,HH发生与年龄增大有关(P=0.003,0.000,0.000)。[结论]RE内镜下分级A级最常见;RE与性别及年龄有关;RE严重程度与HH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BRBNS)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BRBN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间断排柏油样便、贫血15年,复发5 d入院。15年前曾就诊当地医院,按上消化道出血予抑酸、止血、输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8年前再次排柏油样便,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查血红蛋白28 g/L;内镜检查提示胃多发血管瘤,后追问病史得知患者1个月前因臀部血管瘤在当地医院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血管瘤体血栓机化,结合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BRBNS,予电凝术、注射聚桂醇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后续又两次住院,行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血管瘤。5 d前病情再次发作,查凝血酶原时间11.3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 s;血红蛋白72 g/L,行结肠镜及胃镜下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同时予抗感染、抑酸、止血及补液等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后失访。结论临床遇及贫血、排柏油样便且皮肤存在典型血管瘤体征的患者,要警惕BRBNS的可能,及时行内镜及病理检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中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阅读蛋白共同调控实现生物体内动态平衡及甲基化的可逆变化,影响RNA的剪接、加工、定位、转运、翻译和降解等过程,从而调控肿瘤的进展。环状RNA (circRNA)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非编码RNA,具有结构稳定、进化保守、高度丰富、组织特异性等特征,同时它可通过充当microRNA (miRNA)分子海绵、结合蛋白质、翻译蛋白和调控基因转录和剪接等方式参与调节多种生理病理活动,有望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及潜在药物靶点。大量研究表明,m6A与circRNA可分别调控癌基因表达,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调节作用,m6A修饰可调节circRNA生物发生、核输出、降解、翻译和先天免疫,circRNA也可通过miRNA分子海绵或结合m6A修饰酶等机制调控m6A修饰,共同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干性、耐药性和免疫微环境等过程,这将有助于发现更多肿瘤研究的调节机制和治疗靶点。然而,鉴于m6A修饰和circRNA生物学的复杂性,许多研究仍有待阐明,如m6A检测技术尚不精确、m6A修饰的circRNA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管功能检测技术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处理,以期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体检中心筛选的6703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估脑卒中危险因素、药物治疗等一系列干预措施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结果干预后脑卒中的可控制危险因素有所减少,缺乏体育锻炼、肥胖、血脂异常及吸烟的发生率分别由25.3%、15.6%、13.8%、12.0%降低至18.4%、13.4%、1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个体对高血压、糖尿病、缺乏体育锻炼、肥胖、房颤或心脏瓣膜病、血脂异常、吸烟等风险因素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分别由71.0%、44.8%、58.9%、49.7%、38.3%、58.7%、50.9%提升至96.0%、84.2%、97.5%、89.3%、81.8%、88.7%、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高危个体干预后脑卒中发病率仅为0.4%。结论对体检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筛查与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叉头样转录因子O4(FOXO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及其癌旁组织标本(TNM分期:I期18例,Ⅱ期32例,Ⅲ期24例,Ⅳ期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OXO4在大肠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OXO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50%(38/80),明显低于在癌旁组织91.25%(73/80)的表达率(P<0.01)。在肿瘤组织中FOXO4表达水平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侵润深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XO4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失,提示其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26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T-spot.TB.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病理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及对经验性抗结核治疗的反应作出CD及肠结核的临床诊断.分析T-spot.TB诊断CD和肠结核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确诊CD患者15例[11.9%(15/126)],肠结核患者14例[11.1%(14/126)],肠外结核患者40例[31.7%(40/126)].CD、肠结核、肠外结核、其他疾病患者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1/15、12/14、70%(28/40)、0%(0/5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CD与肠结核者的T-spot.TB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8,P=0.00).T-spot.TB检测C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14/15)和87.5%(14/16),检测肠结核时则分别为85.7%(12/14)和93.3%(14/15),CD的阴性预测值[87.5%(14/16)]高于肠结核的阴性预测值[12.5%(2/16)].结论 T-spot.TB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CD与肠结核.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胆管梗阻早期大鼠肝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胆管梗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制成胆管梗阻模型,于胆管梗阻前及梗阻术后0.5、1及2小时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δ-胆红素(δ-BIL)的含量.结果胆管梗阻后0.5小时大鼠血清中ALT、GGT、TBA、TBIL、DBIL及δ-BIL水平即明显升高(P<0.01),并与梗阻时间的长短相关(P<0.05),而ALP 2小时后才升高.结论急性胆管梗阻半小时即可出现肝功能的变化,提示梗阻早期即可出现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非甾体抗炎药(ri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能诱导细胞凋亡。已有研究表明NSAIDs能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作用机制不明。NSAIDs药物通常抑制环氧化酶2(eyclooxygenase 2,Cox-2)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索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喉癌Hep2细胞系的表达情况并研究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75NTR在喉癌Hep2细胞系中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喉癌Hep2细胞系中呈p75NTR高表达及CD133高表达细胞的分布比例情况。结果 喉癌Hep2细胞系内小部分肿瘤细胞显示免疫染色强阳性,p75NTR强阳性显色的细胞部分处于旺盛的增殖分裂状态;大部分呈CD133强阳性的Hep2细胞也呈p75NTR强阳性。结论 p75NTR高表达于喉癌Hep2细胞系中具有较强增殖活力的细胞,p75NTR信号通路对支持或促进喉癌细胞增殖具有潜在作用。p75NTR高表达的喉癌Hep2细胞与肿瘤干细胞之间的关系密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缓释粒子注射治疗晚期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晚期贲门癌患者24例,均采用在内镜下植入5-FU缓释粒子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体重变化和吞咽困难、腹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内镜下病灶变化和肝肾功能、血常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 结果 经治疗,患者的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吞咽困难、腹痛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病变色泽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46.2%、54.1%、54.2%;患者内镜下病变长度较治疗前变短(P<0.05);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常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腹痛、出血及发热等并发症。 结论 内镜下5-FU缓释粒子注射治疗晚期贲门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轻,可重复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