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4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待脾亢改善3个月后,予以Peg-IFNα-2α135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抗病毒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HCV RNA水平、血常规、肝功能及抗病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给予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7.39%(31/46)。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改善脾亢后予以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有较好的SVR,从而延缓了丙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2/3.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脾动脉瘤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能明显增加脾动脉瘤变的概率[1].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的临床症状隐匿,但动脉瘤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患者手术切除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乙肝相关cHCC-CCA患者40例。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al,RFS)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术后1年、1.5年、2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37.5%、15.0%和2.5%,无复发生存中位时间为11.4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微血管癌栓分型M2(HR 4.196,95%CI 1.147~15.357,P=0.030)、非解剖性肝切除(HR 2.551,95%CI 1.051~6.193,P=0.039)、术前乙肝病毒载量>100 IU/mL(HR 3.391,95%CI 1.090~10.557,P=0.035),是影响乙肝相关cHCC-CCA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微血管癌栓分型为M2、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前乙肝病毒载量>100 IU/mL可能是影响乙肝相关cHCC-CCA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染色技术在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中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31 日至2017 年6 月30 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90 例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其中应用ICG技术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36 例(A组),单纯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54 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新发病灶数;术后第1天肝功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1)术中情况: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患者[(186.56±31.17)min vs(234.65±52.61)min,( 115.92±21.73)mL vs( 162.61±31.29)mL,P<0.05];A组患者术中新发病灶数明显高于B组[(4.13±1.12)个 vs( 1.03±0.32)个,P<0.05]。(2)术后情况:A组患者术后第1天肝功能明显好于B组患者,且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6/36 vs 12/54,P<0.05)。(3)A组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高于B组患者(P=0.032)。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技术运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1日160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胆外科行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肝切除术(A组)患者80 例,行开腹肝切除术(B组)患者80例。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2)术后第1天的肝功能、白细胞、降钙素原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3)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量表(QLQC 30评分)情况;(4)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分析手术方式与患者长期生存及无复发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术中情况: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患者(P<0.05),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均早于B组患者(P<0.05)。(2)术后情况:A组患者术后第1 天的肝功能、血常规及降钙素原等明显好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胸水等并发症低于B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的QLQ-C 30 较术前评分均升高,A组患者术后3 个月的QLQ-C 30 评分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4)A组患者术后3 年生存率及术后1 年无复发生存率均好于B组患者。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并发症少,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比改良Sugiura术与Hassab术治疗乙肝肝硬化相关性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我科行改良Sugiura术或Hassab术的满足研究条件的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食管静脉曲张的改变情况和再出血率等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改良Sugiura术式组与Hassab术式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有增加(P0.001)、手术时间延长(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Sugiura术式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改善率优于Hassab术式组(P0.001),根除率高于Hassab术式组(P0.001),再出血率均低于Hassab术式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Sugiura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彻底性优于Hassab术,有利于控制再出血,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该视频是1例明显肝硬化背景的原发性肝癌,肿瘤紧邻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右前肝蒂,肿瘤具有包膜,未见脉管癌栓。充分术前评估后,予以施行机器人肝右前叶(S5/8)段切除。术中采用经前裂、经laennec膜入路,沿laennec膜显露右前肝蒂、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完整切除肝右前叶。该患者肝硬化明显,肿瘤位置特殊,操作复杂。手术解剖层面清晰、管道结构完整显露,残肝流入流出道保护完好,体现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复杂肝切除手术中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联合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肝切除手术围手术期应用FT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截止日期为2014年10月,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使用RevMan5.2.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5项RCT和11项CCT研究,共有1529例患者,其中766例采用FTS治疗联合肝切除手术(FTS组),763例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联合肝切除手术(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 FTS组较对照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FTS联合肝切除手术安全有效,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腹腔内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IAI)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中心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68例行肝切除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相关资料。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术后IAI的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前WBC水平是该类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前WBC<4×109/L为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82例发生IAI患者腹腔引流液共培养出菌株1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6株,革兰阳性菌62株,真菌0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肠球菌为主,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较为敏感,对克林霉素、红霉素以及莫西沙星耐药性较高。结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前WBC<4×109/L是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危险因素。肝切除术后患者IAI的病原菌对部分抗生素敏感程度较高,临床治疗中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细菌特性合理用药,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