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的复发率、支架内狭窄率、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方法 47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接受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内狭窄3例,其中1例出现载瘤动脉慢性闭塞.复发5例,其中1例为小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体可见部分显影;4例为超过1.5 cm的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大型动脉瘤,栓塞后半年随访发现,动脉瘤内弹簧圈压缩,瘤体再度显影,该4例中有3例经过2次栓塞后即时显影消失,但仍有2例3年随访动脉瘤体再度显影,另1例拒绝2次栓塞,继续随访中.3年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栓塞后动脉瘤再破裂.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复发率低,支架内狭窄发生率不高,长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神经导航系统引导多靶点穿刺与CT定位单靶点穿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神经导航系统组46例,多靶点穿刺抽吸脑内血肿;CT定位组52例,根据CT片直接穿刺、抽吸血肿。术后随访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引流天数、术中血肿抽吸率、住院天数和GO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多靶点技术微创穿刺抽吸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CT定位单靶点穿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6例未破裂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中3例(11.5%)经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发现。6例(23.1%)未行手术栓塞,20例(76.9%)行栓塞术,术中无死亡。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为I级22例(84.6%),Ⅱ级3例(11.5%),1例(3.8%)转上级医院,转归不详。术后随访2例(7.7%),部分栓塞分别于术后10、14个月时出现再出血而死亡。结论未破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是安全的,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方法,如CTA、MRA去发现动脉瘤,规范化治疗未破裂动脉瘤,效果较好,如选择栓塞,应尽量行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对择期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标准化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费用、满意度、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减少,实验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舒适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护理路径在择期脑血管造影术中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和大范围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46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探讨术前影像学分析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中8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动脉瘤栓塞,2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32例栓塞程度〉95%,11例栓塞程度95%,2例栓塞程度90%,1例栓塞程度约80%。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失。1例患者术后一侧大脑前动脉栓塞,1例术后呈植物生存状态。术后死亡2例。结论通过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分析来指导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本组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揭示脑胶质瘤组织中Tip60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8例脑胶质瘤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胶质瘤组织Tip60蛋白表达,统计分析Tip60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肿瘤类型、肿瘤直径和KPS评分等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脑胶质瘤组织中Tip60蛋白表达与肿瘤级别密切相关,高级别胶质瘤比低级别胶质瘤Tip60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1)。Tip60蛋白低表达组患者平均5年总生存时间25.3个月(95%CI:20.9~29.8),Tip60蛋白高表达组患者平均5年总生存时间38.9个月(95%CI:32.9~45.0);经Log-rank检验,低表达组平均5年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高表达组(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ip60蛋白低表达是5年总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2,95%CI:1.028~3.020,P=0.039)。结论 Tip60蛋白与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Tip60蛋白低表达是神经胶质瘤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等植入50个自膨胀式支架及10个保护伞。方法42例患者运用套管技术、保护伞技术等植入50个自膨胀式支架及10个保护伞。结果所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出现,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剩余狭窄率均小于30%;术后随访,并颈部X线、超声波检查及部分血管造影随访,1例再狭窄,其余支架形态好,无移位,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后脑脊液TNF-α、IL-6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51例患者伤后不同时期脑脊液中IL-6、TNF—α的变化。方法检测5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IL-6、TNF—α含量的变化,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脑脊液中IL-6、TNF—α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趋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3、7、14天脑脊液IL-6均有明显增高(P〈0.01)。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在轻型组IL-6早期升高,后期下降迅速;中型组于14天接近正常,重型组下降较慢,于14天时仍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发现TNF—α在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在脑脊液中升高,随即迅速回落至基础值;没有产生与脑水肿高峰期相吻合的第二个峰值或持续升高。结论对于临床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以及指导不同颅脑损伤在某时段遏制炎症,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监测颅脑损伤后患者脑脊液中IL-6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监测TNF—α水平价值不如IL-6。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RHO激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及其在脑血管痉挛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集35例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第1、3、7、10、14天,RT-PCR方法 检测Rh0激酶mRNA的表达,采用放免法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浓度,采用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Rho激酶表达及ET-1浓度增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结论 SAH患者脑脊液中Rho激酶的表达与ET-1浓度梯度有关,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其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院神经外科及重症监护室(ICU)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致病菌的构成情况、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及重症监护室(ICU)收住的53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临床及细菌学特点。结果昏迷持续时间大于一周、气管切开、返流误吸、胸部并发症、留置胃管是常见的易感因素。鲍曼氏不动杆菌是神经外科及重症监护室(ICU)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最主要病原菌。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预防、合理应用敏感抗生素有利于本病的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