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颈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01-2017-09,收治46例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均予以后路手术行肿瘤切除、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处理。术后随访1年以上,以观察其临床疗效。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JOA评分、肿瘤占位节段、肿瘤切除程度、肿瘤类型等相关因素,并予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验证上述因素与术后JOA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1)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39例,近全切4例,次全切3例;肿瘤类型:神经鞘瘤16例,脊膜瘤13例,室管膜瘤6例,肠源性肿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错构瘤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回植的椎板均骨性愈合。术前JOA评分为平均(9.7±1.6)分,末次随访时已改善至平均(15.8±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JOA评分、术中肿瘤切除程度均是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占位节段、肿瘤类型等因素,均与术后JOA评分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疗效较好,其术前JOA评分和术中肿瘤切除程度可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在脊髓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前予以手术,同时在确保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做到全切,以达到更好的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炎性指标与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之间的关系,以及炎性指标在此类患者预后的潜在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于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58例,均采用前路或后路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NP分为NP组和非NP组;NP组进一步分为持续疼痛组、疼痛进展组.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血清炎性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进行检测,同时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损伤情况(依据JOA改善率,分为优、良、一般和差).结果 ①术后1个月:在颈段,NP组患者的血清TNF-α、CRP和PC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段,NP组患者的血清TNF-α、PCT水平显著高于非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段,NP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非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6个月:预后优、良组患者的TNF-α水平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一般组和差组(P<0.01);而血清PCT水平在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44).③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持续疼痛组的血清TNF-α、CRP和PC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NP组(P<0.05);疼痛进展组在术后1、6个月时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NP组(P<0.05),术后6个月时的CRP和PC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NP组(P<0.05).持续疼痛组的血清TNF-α、CRP和PCT水平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进展组的血清TNF-α、CRP和PCT水平在术后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时(P<0.05).结论 血清炎性指标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NP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振时  陈永翱 《安徽医药》2013,34(2):144-146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及腰穿三者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室积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对53例高血压脑室积血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经过和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死亡11例,其中住院日死亡5例,病死率9.4%(5/53),出院后随访死亡6例,存活42例,有效率79.2%(42/53)。结论采用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及腰穿引流脑脊液治疗高血压脑室积血,安全、有效,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经验,探讨分析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55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其中46例术后恢复良好,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血肿复发4例,症状性癫痫2例,减压性血肿2例,颅内张力性积气1例,给予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优点,治疗过程中注意细节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杨振时  陈永翱 《安徽医学》2013,34(2):144-146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及腰穿三者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室积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对53例高血压脑室积血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经过和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死亡11例,其中住院日死亡5例,病死率9.4%(5/53),出院后随访死亡6例,存活42例,有效率79.2%(42/53)。结论采用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及腰穿引流脑脊液治疗高血压脑室积血,安全、有效,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8年12月至2020月10月收治的62例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n=38)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n=24).记录两组患者入院第1、3、7天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水平,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FPR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3、7天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HISS)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P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入院第1、3、7天,预后良好组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逐渐降低,各时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逐渐升高,各时点的FPR及第3、7天的血肿体积、NHISS评分与本组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3、7天,预后不良组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5,截断值为25.5;血肿体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24,截断值为13.2 ml;NHISS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96,截断值为7.50分.FP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效果较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R、血肿体积、NHISS评分是影响原发性急性脑出血90 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FPR水平在原发性急性脑出血预后不良患者中升高,可作为评估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27例CSDH行单孔引流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愈率98.6%,复发率9.4%,并发症发生率26.8%。结论钻孔引流是治疗CSDH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首选方法,通过改进手术方法及积极预防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3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翱  杨振时 《安徽医学》2012,33(10):1298-129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后复查显示迟发性颅内血肿31例,其中硬膜外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5例;单纯急性脑肿胀7例。其中进行2次手术为26例。38例患者中共死亡21例。结论术中应认真分析急性脑膨出的病因并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定位下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2例高血压脑出血CT定位下软通道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72例患者中存活65例,死亡7例;在存活的患者中随访3~6个月,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0例、Ⅱ级16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Ⅴ级4例。结论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