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利用3D打印dry lab模型在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2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对照组,以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20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手术操作者在手术前通过3D打印dry lab模型进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3D打印dry lab模型进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训练可提高术者的操作技能水平,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3.
<正>胆囊十二指肠瘘是胆内瘘的一种,是胆囊慢性疾病的并发症,误诊漏诊率较高,术前诊断率很低,常在手术中发现。我院从2000年至2009年共收治9例该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40例,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和经胆囊管胆道探查(n=52),B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管一期缝合(n=46),C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n=42),观察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用激素免疫法测定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 C组手术时间为(120.04±12.26)min,明显长于A组和B组(P0.05);B组和C组术中出血量为(63.28±23.14)m L(62.42±21.01)m L、,明显多于A组(P0.05);A组腹腔引流时间为(3.41±0.33)d,明显短于B组和C组(P0.05);B组腹腔引流时间为(4.12±0.54)d,明显短于C组(P0.05);C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分别为(7.60±1.26)d、(21 104.11±483.90)元和(38.27±1.98)d,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5);C组术后肾上腺素、皮质醇、IL-6和CRP分别为(220.32±42.06)ng/m L、(562.17±142.51)nmol/L、(109.62±18.87)μg/L和(4.82±2.98)mg/L,明显高于A组(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胆管结石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字缝合修补术的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外科的4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8字缝合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各项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观察组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观察组手术时间(50.5±15.5)min,术中出血量(4.5±1.5)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1.5)d,住院时间(5.5±1.5)d,对照组分别为(95.5±15.5)min,(55.5±10.5)ml,(6.5±2.5)d,(10.5±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2例(8.7%),对照组4例(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字缝合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是临床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接受持续颅内压监测表示为监测组,48例未接受持续颅内压监测表示为非监测组,通过临床指标、预后情况、并发症等统计分析评价持续颅内压监测效果。结果 监测组颅脑CT扫描次数、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住院时间、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恢复良好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非监测组(P <0.05);监测组开颅清除血肿率14.58%,略高于非监测组8.33%(χ2=0.924,P> 0.05);监测组颅内压> 60 mm Hg 8例,颅内压41~60 mm Hg 18例,颅内压≤40 mm Hg 22例,恢复良好率分别为12.50%、38.89%、72.7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5.56%、0,差异显著(χ2=9.934、6.281,P <0.05)。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过程中为患者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颅脑CT扫描次数,为患者治疗方案改善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肝囊型肝包虫病外囊剥离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外囊剥离术治疗的肝囊型肝包虫病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加速康复组和传统对照组,各35例。加速康复组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传统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围术期治疗方案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输血情况,手术前(术前1d)后(术后1d)血清C反应蛋白(CRP)、TNF-α、降钙素原(PCT)及空腹血糖水平,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输血情况及手术前CRP、TNF-α、PCT、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速康复组患者术后CRP、TNF-α、PCT、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传统对照组(均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传统对照组(均P<0.05),住院天数少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肝囊型肝包虫病外囊剥离术治疗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手段在肝胆管结石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结石清除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应用在肝胆管结石疾病患者中的创伤小、安全性高、结石清除率高,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105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住院号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54例、腹腔镜组51例,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术中术后和肝功能情况采用(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射频消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住院日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的ALT和AS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射频消融组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年,射频消融组在术后的无瘤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显著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和腹腔镜手术比较,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小肝癌治疗上安全性高,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肝外胆管结石是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近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肝外胆管结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胆管结石患者进食油脂食物或改变体位后,因结石在胆管内向下移动会刺激胆管发生痉挛,导致胆汁发生阻塞形成胆绞痛~([1])。目前针对肝外胆管结石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康复慢,随着微创外科的飞速发展及内镜、腹腔镜等器械的应用,微创手术开展得越来越多,而胆管结石手术一直被认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