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路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前瞻性研究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采用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人路定位建立股骨隧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在连续30例ACL患者的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首先分别以45°、55°角钻取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分别在ACL胫骨解剖附丽区印记的前内和后外,保留1~2mm间隔骨桥;关节外入口分别位于胫骨结节内侧和内侧副韧带前缘的前方,间隔以两枚Washer不重叠为准,分别用于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移植重建。然后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将两根球头空心钻的钻杆自胫骨隧道插入关节内,观察两钻头杆能否到达理想的股骨隧道,录像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30例患者中,经胫骨前内侧束隧道插入的钻头杆,在股骨侧的指向全部偏高、偏前,无一例能完全或部分到达股骨侧前内侧或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胫骨后外侧束隧道的钻头杆,经屈或伸膝调整角度后,5例(16.7%)可完全到达、8例(26.7%)可部分到达股骨的前内侧束隧道口;有2例(6.7%)可完全到达、6例(20.0%)部分到达股骨的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前内入路屈膝120°后,28例(93.3%)定位可达到理想位置。结论在ACL解剖双束移植重建中,经胫骨隧道定位钻取股骨隧道的方法不可靠、准确性差、变异较大、可重复性差;而经前内入路方法可调节性强、准确性好、股骨隧道短、不受胫骨隧道方向、角度和直径的影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但应注意要在较大的屈膝角度下定位钻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获得1.5~5年随访(平均3年2个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7例。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8.1%,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效果好,可以尽快恢复患者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腕掌侧神经与肌腱切割伤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多由玻璃、刀等锐器所致。1997-07~2004-07,由外单位(多为部队卫生队及地方乡镇、县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转入我科26例腕掌侧切割伤术后患者,均为神经与肌腱漏接、错接的临床表现,无骨折及因缺血发生患手坏死情况,故本文仅讨论神经与肌腱处理的失误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不同假体的选择策略及临床治疗特点。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8有关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高龄”。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前正确的假体选择很重要,应根据Evans标准分类以及股骨近端骨折情况进行选择。根据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类型,目前分为3类:第一类是根据不同的柄长来选择,即加长柄人工关节与普通柄长人工关节的选择;第二类是全髋关节假体与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的选择;第三类是骨水泥型柄与生物型柄假体的选择。另外应该按照骨质情况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获得置换后即刻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高龄不稳定型骨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于选择骨水泥型假体。 结论:根据骨折类型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人工关节假体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结果本组84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4周患者扶拐下地活动。随访1.5~6.5年(平均4年10个月),患髋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早期下地、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殷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 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髋;不稳定性骨折;髋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8.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戎波  王仁  郭飞 《医学争鸣》2005,26(7):632-632
1临床资料1997-07/2004-06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22(男84,女38)例,年龄16~61(平均32)岁.骨折部位,胫腓骨中上段40例,中段32例,中下段50例,局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按Gustilo分型:Ⅰ型12例,Ⅱ型41例和Ⅲ型69例.46例在处理骨折的同时Ⅰ期缝合伤口,其中4例出现局部皮肤坏死,后用游离植皮术使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膝关节置换后血栓形成已经成为学科界的共识。目的:利用SC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膝关节置换后应用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10年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角度探讨分析。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英文"knee arthroplasty/prosthesi(膝关节置换),thrombosis(血栓),prevention/prophylaxis(预防),warfarin(华法林),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低分子肝素),rivaroxaban(利伐沙班),aspirin(阿司匹林)"为关键词,检索SCI数据库2001-01/2010-12收录的相关文献,并将分析结果及资料导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入选标准:纳入检索的范围为膝关节置换后应用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文献类型包括研究原著、综述、会议记录及摘要、快报文章、编辑素材。排除与文章目的无关的文献、大于10年较陈旧的文献、未发表的文章以及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献。主要数据判定指标:以文献的类型、出版时间、来源期刊、学科类别、文献被引情况、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以及膝关节置换后应用不同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文献对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CI数据库2001/2010收录膝关节置换后应用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相关文献484篇,研究原著391篇居首位,其中6篇文章可以确定为经典文献。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上2001/2010呈总体上升趋势,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血栓形成和止血》杂志发表文献量最多,33篇,占全部文献的6.818%。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来源于SCI数据库关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为了解该领域的概貌、现状和进一步研究确定热点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治疗难复性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共完成17例(23髋)关节镜下髋臼清理、盂唇成型、镜下复位术,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48个月(平均19.1个月),右侧14髋,左侧9髋,其中单髋11例,双髋6例。均为麻醉前、后闭合手法复位失败患者。采用髋关节前侧和大粗隆前方入路相结合,镜视下切除拉长、磨损的圆韧带、清理髋臼底部纤维脂肪组织、切除髋臼横韧带,除第1例采用盂唇内缘放射状切开外,其余均采用盂唇外2/3切开,关节镜监视下手法复位,必要时切断内收肌肌腱,髋屈曲外展稳定位置石膏外固定。结果全部23髋在关节镜下复位成功,随访12—31个月(平均25个月),除1例术前即有股骨头坏死外,全组患者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生。按全国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14髋,良1髋,可2髋,差6髋。分别测量成功组与失败组术前的前倾角、髋臼角、CE角及Zionts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前倾角、髋臼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E角及Ziont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关节镜下髋臼清理、盂唇成型是辅助治疗小儿DDH的有效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前倾角小于40°、髋臼角小于35°是关节镜手术的适应证。术前的CE角及Zionts分级,对选择关节镜手术的适应证意义不大。盂唇外2/3的切开方式,有利于保持盂唇内缘的完整性,防治术后再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