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建立L4~L5节段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单侧固定结合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对脊柱单侧固定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基于正常人L4~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建立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TLIF术式结合融合器前中1/3置人模型(TLIFa)、斜向45。置入模型(TLIFd)及垂直置入模型(TLIFv)。加载后测试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各工况下腰椎活动范围、钉棒系统、融合器及对侧小关节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前屈9.8°、后伸3.6°、左侧屈4.0°、右侧屈3.7°、左旋转2.5°、右旋转1.8°;3种融合器放置方式模型中融合节段的活动度均较正常模型至少降低77%,且TLIFd的活动度减少最明显;钉棒系统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随运动方向和融合器放置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应力峰值均在允许的最大范围内;TLIFv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均高于其它两组,尤其在前屈、后伸及左侧弯工况下最明显,而TLIFd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在各工况下均最小。结论成功建立了正常人L4~L5节段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单枚融合器斜行置入有助于改善固定系统的整体应力分布,并减小对侧小关节的应力载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银质针导热松解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自2019-10—2022-09诊治的135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45例。A组采用银质针导热松解治疗,B组采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C组采用银质针导热松解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肌骨超声检查结果,以及血清促修复因子、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C组治疗后1个月疗效评定结果优于A组、B组(P<0.05),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大于A组、B组(P<0.05),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A组、B组(P<0.05)。3组治疗后1个月肌腱厚度、腱鞘厚度、肌腱腱鞘积液最大径均较治疗前减小,且C组小于A组、B组(P<0.05)。3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C组低于A组、B组(P<0.05);3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中促修复因子(TGF-β、BMP4、IGF-1)水平较治疗前上升,且C组高于A组、B组(P<0.05),B...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空心钉重建脊柱后柱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5年10月,对31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并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空心钉置入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其中26例患者获得随访,男11例,女15例,年龄29~76岁(46.5±8.4岁)。所有随访的患者均行X线、CT检查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椎管成形情况,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法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成功置入64枚空心螺钉,手术时间为75~148min(96±21min),术中出血量为170~305ml(225±32ml),4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随访6~28个月(13.5±2.1个月),术后动力位X线片提示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无椎体失稳或滑脱;末次随访CT评估发现2个节段的空心螺钉累及关节突关节,没有观察到螺钉断裂或位移现象,20例(76.9%)患者达到骨性愈合;MRI示肿瘤无复发;腰椎JOA评分从术前11.2±2.1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24.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达80.8%。结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空心钉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可以有效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术后医源性椎管狭窄,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行后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中,椎弓根钉置入不可避免会损伤邻近关节突关节。目前一致认为单边固定因保留一侧关节突关节可明显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但仍缺乏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节段退变发生率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对比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单边或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101例行PLIF手术的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单边固定42例,双边固定59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5年。邻近节段分为三个节段: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依据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并记录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评价腰椎功能。结果:单边固定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57.1%(24/42)、45.2%(19/42)、38.1%(16/42);双边固定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2.9%(43/59)、68.0%(40/59)、50.8%(30/59)。两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和远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单边固定组和双边固定组的ODI评分分别为25.6±5.9、28.4±5.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2.503,P=0.014)。结论:对于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边固定者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于双边固定者,尤其对于第2个近端邻近退变节段的患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