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报告患儿,男,13个月,体重10.5kg,有哮喘史,因咳嗽、气喘,伴鼻扇、点头状呼吸就诊,血气分析pH7.033,PaCO2106.4m m H g,PaO279.8m m H g,拟“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紧急入院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进一步检查治疗后拟施剖胸探查、纵隔囊肿切除术。术前访视患儿经鼻气管插管已机械通气10天,T38.2℃,神清,精神较萎靡,全身严重水肿,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呼吸音较右肺轻,双肺可闻及明显干湿罗音,肝肋下3cm。CT示左后纵隔囊性肿块,左支气管受压变窄,右肺代偿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肺气肿、纵隔增宽…  相似文献   
2.
正先天性肺动脉吊带畸形(pulmonary artery sling,PA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血管发育异常疾病,发病率约为0.95/10 000~([1]),通常合并气管狭窄或心脏内畸形。该病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临床症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以心内畸形如房缺、室缺等所致的临床表现;肺动脉吊带对食管的压迫产生的症状;肺动脉吊带对气道的压迫症状。其中以呼吸道症状最为明显多见,大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为小儿氯胺酮麻醉选择合理有效、经济安全的联合用药方法。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成四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V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组(KMV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及术毕时的HR、MBP、SPO2并统计分析,观察术毕麻醉复苏情况,比较苏醒时间和氯胺酮加药次数。结果与术前比较,K组的HR仅在诱导后和术毕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的HR在每一个时点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KP组的MBP除切皮外三个时点呈显著性差异,KMP组诱导后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KM组仅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中KM组和KMP组的SPO,在诱导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KP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仅诱导后的MBP有显著性差异;KM组每一个时点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而KP组结扎、术毕的HR.以及诱导后、切皮、结扎时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诱导后的SPO2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氯胺酮加药次数明显减少,呈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后均无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K组最高,达26.67%,三组联合用药组均低于15%。结论 就本研究而言,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使用麻醉效能强,血液动力学平稳,苏醒快,缺点是明显的呼吸抑制,但与另两组联合用药组相比,控制好丙泊酚用药速度,氯胺酮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的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一种更为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院自1999年3月至2003年3月行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伴食管气管瘘根治术3例,全部存活,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16个月,体重9kg,因“阵发性哭吵伴呕吐、血便11h”拟“急性肠套叠”急诊收治入院。体检:意识清楚,T38.5℃,HR130次/分,血压因患儿不配合未能测得,心肺无异常,腹软,右中腹压痛,右腹部可触及一3cm×5cm肿块,神经系统无异常。予空气灌肠后肠套叠未能复位,便急诊行剖腹探查、肠套复位术。患儿入手术室后即予ECG、SpO2监测,NIBP因患儿吵闹不配合测不出,即予1%氯胺酮18mg静脉推注基础麻醉后行骶管穿刺,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5%布比卡因9ml(含1∶20万肾上腺素)。穿刺注药结束翻身后测得血压220/120mmHg,HR175次/分,排除袖带过窄…  相似文献   
6.
在气管内插管全麻后拔管有两种方法,即清醒拔管和深麻醉下拔除。作者在接受眼斜视纠正术、增殖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的小儿比较了清醒和深麻醉下拔管后氧饱和度(SpO_2)的改变和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作者将70例除需外科纠治的疾患外,其它方面均健康(ASAI或Ⅱ)的2至8岁的小儿分成两组进行观察比较。应用笑气/氧气和氟烷或硫成巴比妥5~6 mg/kg作麻醉诱导,用或不用琥珀胆碱完成插管。术中不再追加肌松剂。麻醉维持用笑气/氧气和氟烷,并保持小儿的自主呼吸。诱导后随机地将小儿分至两组中的一组。第一组小儿在术华清醒状态下(自主呼吸和吞咽反射恢复,气管内氟烷浓度<0.15%)拔管。第二组小儿在全麻外科手术期(深麻醉,气管内氟烷浓度≥0.8%)拔管,所有的小儿都给纯氧吸入至少五分钟(第一组在拔管前,第二组在拔管后离开手术室前)。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自主呼吸2 min对小儿与成人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分为2组:成人组(A组)和小儿组(B组),每组各20例.麻醉诱导前后患者均不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诱导前2 min开始面罩吸入纯氧,静脉诱导后插管,记录呼吸停止时间、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9%、95%、92%、90%的时间,然后行机械通气,并记录SpO2下降的最低值;分别于吸氧2 min时(Tx)、SpO2降至90%时(T90)抽血行血气分析.结果:A组呼吸停止时间为80.45 s,B组呼吸停止时间为99.72 s,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2%和90%的时间A组(分别为443 s和462 s)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35 s和342 s)(P<0.05).SpO2降至90%时两组均有PaCO2升高和pH下降,以B组更显著(P<0.05),而两组PaO2下降相似.结论:全麻诱导期自主呼吸预给氧2 min,小儿的无通气安全时限较成人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肾上腺肿瘤手术的术前准备和麻醉处理。方法选取1997年9月 ̄2003年12月小儿肾上腺肿瘤切除术9例,年龄11个月 ̄14岁,平均8.02±4.44岁;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肿瘤8例(腺瘤4例,皮质癌2例,囊肿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气管内插管吸入复合静脉麻醉7例,气管内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2例;术前2小时起至术中用激素替代治疗4例。结果9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儿均成活,无1例出现严重的麻醉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监测和正确的麻醉处理才能保证肾上腺肿瘤手术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技术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置入输液泵中的微电脑自动调节输注药物的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控制麻醉适当的深度,以满足临床要求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TCI技术在国外投入临床使用已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05例小儿颅脑手术的麻醉经验,探讨术中颅内压控制的要点。方法选择ASAⅢ ̄Ⅳ级的颅脑手术患儿105例,其中先天性脑积水77例,颅脑外伤28例。年龄1个月 ̄13岁,平均年龄4.01±3.94岁,体重3.5 ̄57kg(16.30±10.64kg)。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71±32min(26 ̄215min),7例出现苏醒延迟,4例术后无自主呼吸,1例气管插管困难,1例术中体温不升。结论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合理的输血输液,控制好麻醉深度和颅内压,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是小儿颅脑手术中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