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检测以质粒pIRES为载体构建的带有全序列癌胚抗原(CEA)基因的核苷酸疫苗对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方法将CEA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表达质粒pIRES中,用肌肉注射方法接种核酸疫苗;检测CEA在小鼠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小鼠脾细胞CEA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结果小鼠经肌肉注射质粒后,免疫组化证实该核酸疫苗可在体内有效表达CEA;分子免疫检测显示注射后小鼠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明显并且伴有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显著增高。结论实验所构建的核酸疫苗pIRESCEA可在体外及小鼠体内高效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关闭术的手术时机及技巧。方法对1983年~2006年间78例行结肠造口关闭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8.5h,平均2.4h。并发症发生率为10.25%。结论造口关闭术手术时机应个体化,术前准备充分,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适形切除保肛术(CSPO)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4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3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17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6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0例,女73例;年龄为(57±11)岁。183例病人中,117例行CSPO设为CSPO组,66例行ISR设为ISR组。观察指标:(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采用门诊、问卷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人生存、造口还纳、肛门满意度评分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CSPO组和ISR组病人腹腔镜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远切缘、术后化疗、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例和55例、(165±54)min和(268±101)min、(142±101)mL和(91±85)mL、(0.6±0.4)cm和(1.9±0.6)cm、76例和9例、(6.6±2.5)d和(7.9±4.7)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531,t=8.995、-3.437、-3.088,χ2=44.681,t=2.267,P<0.05)。(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CSPO组术后19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6例,Ⅱ级并发症12例,Ⅲb级并发症1例。ISR组术后14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4例,Ⅱ级并发症7例,Ⅲa级并发症1例,Ⅲb级并发症2例。两组病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6,P>0.05)。两组病人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两组病人均无围术期(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3)随访情况:18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CSPO组和ISR组随访时间分别为(41±27)个月和(37±19)个月,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4,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中,肿瘤局部复发分别为2例和3例、肿瘤远处转移分别为9例和4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77、0.170,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8.6%,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9.0%和92.8%,两组病人无病生存情况和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0.002,P>0.05)。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102例和66例病人随访至CSPO或ISR术后12个月,其造口还纳率分别为92.16%(94/102)和96.97%(64/66),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8,P>0.05)。CSPO组8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2例因高龄、4例主观拒绝还纳、2例因放疗致瘢痕无法还纳。ISR组2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术后因肝转移和主观拒绝还纳各1例。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92例和61例病人随访至造口还纳术后12个月,其中CSPO组75例和ISR组38例完成肛门功能满意度调查。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8±2.8)分、(5.4±3.0)分,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5分分别为54例和21例,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5,P>0.05)。(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为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883,1.963,95%可信区间为1.090~7.622,1.129~3.413,P<0.05);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963,3.187,95%可信区间为1.292~93.063,1.240~8.188,P<0.05)。(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464,-1.580,95%可信区间为0.323~2.605,-2.950~-0.20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术前放疗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637,-1.456,-1.668,95%可信区间为0.485~2.788,-2.796~-0.116,-2.888~-0.447,P<0.05)。结论与ISR比较,低位直肠癌施行CSPO同样可实现超低位保肛,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肿瘤学安全性,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病人术后肛门功能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DNA疫苗诱导的小鼠抗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以双表达质粒pIRES为载体构建的带有全序列癌胚抗原(CEA)基因和IL-2基因的核苷酸疫苗对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CEA基因片段和IL-2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双表达质粒pIRES中,用肌内注射方法接种核酸疫苗;检测疫苗在小鼠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小鼠脾细胞CEA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结果:小鼠经肌内注射质粒后,免疫组化证实该核酸疫苗可在体内有效表达CEA分子;免疫检测显示注射后小鼠血清中出现抗CEA抗体,脾细胞IL-4分泌增强,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明显并伴有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显著增高。结论:实验所构建的核酸疫苗pIRES-CEA,pIRES-IL-2,pIRES-IL-2等可在小鼠体内高效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镜联合钛夹用于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术前肿瘤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3日—2019年12月27日,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前肿瘤行单纯结肠镜定位及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者124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单纯结肠镜定位、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与肿瘤实际位置的一致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腹腔镜手术中,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明显低于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63.6%(21/33)比100.0%(33/33),P<0.05]。89例微创小切口手术中,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亦明显低于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71.9%(64/89)比100.0%(89/89),P<0.05]。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肿瘤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分别为70.6%(24/34)、72.7%(24/33)、74.4%(32/43),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均为100.0%(34/34,33/33,43/4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肠镜联合钛夹可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可有效用于指导腹腔镜和微创小切口手术的切口选择和穿刺孔位置选择,尤其对于单纯结肠镜难以定位的肿瘤建议采取结肠镜联合钛夹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 injection,HSH)对小肠粘膜核因子-Kappa B(NF-kB)的影响,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检测休克前.重度休克后以及以HSH和林格氏液复苏后不同时间点小肠粘膜NF-kB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失血后小肠粘膜内炎细胞浸润增加,并出现糜烂和溃疡.小肠粘膜内炎症细胞和腺细胞NFKB的表达明显增加,给予HSH复苏后,小肠粘膜形态明显改善.表达NF-kB的细胞恢复至休克前水平.给予林格氏液复苏组小肠粘膜损伤进一步加重,NF-kB的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小肠组织中NF-kB的表达迅速增强.其表达程度与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及损伤程度一致.RL复苏可增强肠道组织中NF-kB的表达。HSH能快速抑制肠道组织中NF-kB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4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45例中发生吻合口漏1例;术后平均排便频率:3个月内每日9次,6个月后每日5次,12个月后每日4次;术后平均肛管慢波静息压为5 cm H_2O,频率为13次/min,肛管收缩压平均180 cm H_2O。37例术后结肠镜随访发现,14例有贮袋息肉(14/37,38%);4例术后发生小肠系膜硬纤维瘤。结论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是FAP理想的外科手术方式,回肠"J"型贮袋患者控便功能良好,术后应密切随访,预防发生大肠外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水囊扩张法3D经直肠腔内超声(ERUS)检查在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方法采用水囊扩张法对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7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术前腔内超声检查,进行术前T分期,并与手术后病理T分期进行比较,分析超声术前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过深分期和过浅分期百分比。 结果共72例患者入组,其中超声T1期直肠癌16例,T2期直肠癌23例,T3期直肠癌25例,T4期直肠癌8例。术前腔内超声诊断早期直肠癌T1、T2、T3、T4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96.5%,87.0%和93.9%,84.0%和91.5%,71.4%和95.4%。过深分期百分比为5.6%,过浅分期百分比为11.1%。 结论水囊扩张法3D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对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后病理科医师细致取材对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及根治性手术的191例Ⅰ~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自2009年1月起与病理科开展直肠癌多学科合作,病理科医师通过细致取材使每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数量不少于15枚,据此将患者分为常规取材组(46例)和细致取材组(14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及阳性率。结果 细致取材组患者术后淋巴结的检出数量较常规取材组增加[(13.1±4.9)枚/例vs (9.6±4.0)枚/例,P<0.01],其中≥12枚的比例提高(69.7% vs 33.3%,P<0.01)。常规取材组患者术后阳性淋巴结数量[(1.8±2.9)枚/例vs(1.9±3.8)枚/例,P=0.334]和淋巴结阳性率(50.0% vs 38.6%,P=0.172)与细致取材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T1、T2、T3和T4期常规取材组和细致取材组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25.0%(1/4)和22.7%(5/22)、0.0%(0/1)和33.3%(1/3)、9.1%(1/11)和25.0%(8/32)、70.0%(21/30)和47.1%(40/85)及0.0%(0/0)和66.7%(2/3),不同T分期之间两组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5,P=0.209)。结论 多学科合作后病理科医师细致取材可增加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术后淋巴结的检出数量,但并不增加阳性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及淋巴结阳性率。对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建议选择淋巴结辅助检出技术以获得更准确的淋巴结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技术进行CpG岛甲基化表型(CpG island methylation phenotype, CIMP)结直肠癌分型, 并探讨以血浆游离DNA进行CIMP分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到2012年在长海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216例,抽提肿瘤组织DNA和血浆游离DNA, 重亚硫酸盐处理后,利用DD-PCR进行CIMP分型。CIMP分型选用CACNA1G、IGF2、NEUROG1、RUNX3、SOCS1五个基因的甲基化位点,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P53突变情况, 以巢式PCR测序方法检测K-RAS 和BRAF突变。结果:216例肿瘤中17例(7.9%)存在BRAF突变, 96例(444%) 存在K-RAS 突变和112例 (51.9%) P53-IHC(+)。31.5%(68/216)的结直肠癌为CIMP(+)(5个基因位点中高甲基化位点数目≥3),823%(14/17)的BRAF突变属于CIMP(+), 而只有9.4% (9/96)的K-RAS 突变和7.1% (8/112) 的P53突变属于CIMP(+)。除了K-RAS ,BRAF和P53突变外,同CIMP(-)结直肠癌相比,CIMP(+)肿瘤还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更易发生在结直肠的近端位置,黏液性癌比例偏高,分化程度较高,CIMP(+) 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短于CIMP (-)患者。利用血浆游离DNA进行分型和利用肿瘤组织进行分型的一致性为93.4%、灵敏度为872%、特异性为100%。结论:CIMP(+)结直肠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 且预后较差;在缺乏肿瘤组织的情况下, 利用DD-PCR对血浆游离DNA进行CIMP分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