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疼痛对创伤骨科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康复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90例创伤骨科患者,使用视觉模拟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等级进行评价,患者平卧状态下,测量患者桡动脉血压、脉搏、体温等情况。结果轻度疼痛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中度患者收缩压有明显的升高,重度疼痛与极度疼痛患者患者血压、呼吸均存在有明显增高。所有患者体温以及脉搏稳定。结论创伤骨科术后患者疼痛中度以上,会对血压以及呼吸造成明显的影响,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TH)替代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围术期TH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27例(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27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并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甲减组另给予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以维持手术前后血清T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正常。分别于机械通气后10分钟(t1)及CPB后4小时(t2)、12小时(t3)、1天(t4)、3天(t5)、5天(t6)测定两组患者血清TH[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并在t1~4使用呼吸机监测患者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i)、肺静态顺应性(CLst)、生理死腔与潮气量比值(VD/VT),统计其达到撤机指征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围术期严重并发症。①不同时间点观察指标(TSH除外)变化不同,且观察指标(TSH除外)在各时间点与组别之间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甲减组FT3、FT4、T3、T4在t2~6,SVRI、PVRI、RI、Pplat、Ri、VD/VT在t2~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SWI在t2~5,OI、CLst在t2~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行TH替代治疗能使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在CPB后维持血清TH水平正常,但仅能有限促进心肺功能损害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237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以抗凝、祛聚为主的非手术治疗198例,行介入手术治疗39例。结果 198例给予抗凝、祛聚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者中临床治愈85例(42.93%),有效108例(54.55%),无效5例(2.52%);39例给予介入手术治疗(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然后行球囊导管取栓治疗33例,行介入溶栓6例)者均临床治愈(100%)。总有效率为97.89%(232/237)。对39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2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阻塞并发下肢DVT,经抗凝、祛聚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均未见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DVT患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DVT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体外循环机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 L/min.m2。分别于术前(T1);CPB期间0.5(T2)、1 h(T3);CPB后2(T4)、4(T5)、8(T6)、24 h(T7)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和IL-10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与T1比较,两组TNF-α、IL-8、IL-10血清浓度在T2~T7均升高(P<0.01)。与NPP组比较,PP组TNF-α血清浓度在T2~T6降低(P<0.05);IL-8血清浓度在T3~T6降低(P<0.05);IL-10血清浓度在T3~T6升高(P<0.05)。结论 PP能有效地抑制TNF-α、IL-8的释放,并使IL-10的释放明显上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口服甲状腺素对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围术期甲状腺激素(TH)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0k以下需在CPB下行心脏手术的先心病患儿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用药组(T组)和对照组(NT组),每组20例。T组患儿术前48h至CPB后72h按1.5μg·kg·8h^-1口服甲状腺素片,NT组给予安慰剂。分别于用药前(T1),术前20min(T2),CPB后4h(T3)、12h(T4)、24h(T5)、48h(T6)、72h(B)抽血,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T3、FT3、T4、FT4、TSH浓度,并利用监护仪读数测算心率(HR)、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结果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T组血浆T3、FT3、T4、FT4浓度在T3-T6时持续降低,R分别比Tl时下降约67%、53%、58%和47%(P〈0.05);血浆TSH浓度在T2-T5时持续降低,T5较T1时下降约390k(P〈0.05)。T组血浆T3、FT3、FT4浓度在T33-T7时均高于NT组(P〈0.05);T组血浆T4、TSH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P〉0.05)。两组各时间点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T组T3-T6时的SVRI、PVRI值均低于NT组(P均〈0.05),但LVSWI高于NT组(P均〈0.05)。结论口服甲状腺素能安全、有效地防治低体重先心病患儿CPB围术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能有效地改善CPB后血流动力学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引流方式对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选择140例行乳腺癌改良治术的患者,术后采用负压吸引球2个,将负压吸引管一根置于前胸壁正中(顺序为:锁骨下→胸骨旁→肋缘上→引出皮外);另一根置于腋下,从术野下极引出皮外,双管固定在皮上。双引流管接负压吸引球。结果 140例中发生皮下积液15例,发生率为8.6%;皮瓣坏死3例,发生率为2.1%。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在短期恢复,未发生因皮瓣坏死需植皮病例。结论术后置双管负压引流能减少甚至防止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TH)替代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围术期TH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27例(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27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并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甲减组另给予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以维持手术前后血清T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正常。分别于机械通气后10分钟(t_1)及CPB后4小时(t_2)、12小时(t_3)、1天(t_4)、3天(t_5)、5天(t_6)测定两组患者血清TH[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游离T3(FT_3)、游离T4(FT_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并在t1~4使用呼吸机监测患者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i)、肺静态顺应性(CLst)、生理死腔与潮气量比值(VD/VT),统计其达到撤机指征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围术期严重并发症。①不同时间点观察指标(TSH除外)变化不同,且观察指标(TSH除外)在各时间点与组别之间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甲减组FT3、FT4、T3、T4在t2~6,SVRI、PVRI、RI、Pplat、Ri、VD/VT在t2~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VSWI在t2~5,OI、CLst在t2~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围术期行TH替代治疗能使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在CPB后维持血清TH水平正常,但仅能有限促进心肺功能损害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人工心肺机泵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 L/(min .m2)。分别于术前(T1)、CPB后4 h(T2)、12 h(T3)、24 h(T4)、48 h(T5)抽取外周静脉血及留取新鲜尿液,测定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β2-MG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比较,两组血清Scr、BUN浓度在T4~T5明显升高(P〈0.01);血清β2-MG、尿β2-MG浓度在T2~T5明显升高(P〈0.05)。与NPP组比较,PP组血清Scr、BUN浓度在T4~T5明显降低(P〈0.05);血清β2-MG、尿β2-MG浓度在T2~T5明显降低(P〈0.05)。结论 PP能有效地减轻CPB后肾脏损伤,降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