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冠心病并慢性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CABG联合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或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uloplasty,MVP)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 113例冠心病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60例,CABG+MVR/MVP组53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行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及二尖瓣反流面积,观察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记录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情况、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ICU时间、术中及术后悬红细胞及血浆输注量、住院时间及围术期病死率。结果CABG组、CABG+MVR/MVP组术后左心房内径[(38.17±6.98)、(40.71±6.81)mm]、LVEDD[(55.18±8.47)、(54.60±7.10)mm]及二尖瓣反流面积[(3.27±1.96)、(2.63±2.50)cm~2]较术前[(41.99±4.96)、(43.76±7.21)mm,(57.39±7.30)、(59.78±6.99)mm,(5.99±0.99)、(6.38±1.26)cm~2]减小(P0.05),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LVEF[(47.87±12.77)%、(50.69±12.31)%]与术前[(48.45±9.81)%、(49.30±11.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R/MVP组术后ICU时间[(57.10±55.40)h]、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42.77±39.45)h]较CABG组[(41.33±39.49)、(29.33±15.14)h]长,悬红细胞输注量[(9.5±8.0)u]、血浆输注量[(1 050±987)mL]较CABG组[(5.9±5.2)u、(786±757)mL]多(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24.53%)、住院时间[(29.42±12.96)d]、围术期病死率(11.32%)与CABG组[23.33%、(24.05±12.85)d、8.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CABG、CABG+MVR/MVP术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均满意,但CABG术后恢复较快,其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在心肌解剖结构方面近些年研究有关心室肌带(ventricular myocardial or muscleband,VMB)的工作较多。这些心室带研究除了心肌解剖以外,还涉及心肌收缩的顺序、心动周期、临床扩张性心肌病和慢性心衰等多方面。VMB从肺动脉根部呈螺旋形环绕一直绕至主动脉根部,形成两个螺旋分别称心底环(basal loop)和心尖环(apical loop)。心室带赋予心肌解剖结构一个全新的观念,它不仅能够解释传统解剖不能解释的心脏快速充盈期充盈机制,而且还能为临床扩张性心肌病和慢性心衰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3±8.3)岁。结果 43例(71.7%)穿孔位于心尖部,11例(18.3%)位于后间隔,6例(10.0%)位于前间隔。单支冠状动脉病变24例(40.0%)。术前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23.3%),室间隔穿孔至外科手术时间为48.3(3~217)d。所有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其中53例(88.3%)患者同期行室壁瘤缝闭或切除,49例(81.7%)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为2个)。术后在院并发症包括8例(13.3%)死亡、8例(13.3%)心力衰竭、5例(8.3%)心室颤动、3例(5.0%)心脏压塞、11例(18.3%)二次开胸以及11例(18.3%)残余分流。除8例在院死亡患者以外,其余52例治愈出院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患者2年和5年生存率为95.8%,8年生存率为89.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2%,包括3例(5.8%)死亡、5例(9.6%)心力衰竭、2例(3.8%)心肌梗死、4例(7.7%)脑血管事件。结论对于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外科手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术期死亡率虽高,但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仍可达到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6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3d入院,入院检查:血压14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示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大小约90.6mm×61.1mm(图1),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弓降部主动脉瘤约70mm×100mm(图2),起始端距颈总动脉开口约15mm,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临床诊断: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二尖瓣成形(MVP)两种手术方法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125例,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和CABG+MVP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在院病死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EF、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随访期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内动脉使用率(69.9%vs. 57.1%,P0.05)、旁路移植支数[(3.05±0.66)vs.(2.95±0.59)支,P0.05]、悬红[(1.73±2.77)vs.(2.57±4.48)U,P0.05]、血浆[(139.7±300.8)vs.(190±375.63)mL,P0.05]、血小板[(0.31±1.31)vs.(0.24±0.7)U,P0.05]使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BG+MVP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CABG组[(348±87.1)vs.(236.79±65.3)min,P0.001]。两组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 9.5%,P0.05)。但CABG组IABP使用率(15.7%vs. 33.3%,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6.0(21.0,52.0)vs. 46(24.3,70.5)h,P0.05],ICU滞留时间[42.0(23.2,65.9)vs. 63.4(44.3,118.8)h,P0.05]、术后心房颤动(0 vs. 14.3%,P0.05)、二次开胸(1.2%vs. 9.5%,P0.05)、术后肾衰竭(1.2%vs. 9.5%,P0.05)、低心排发生率(3.6%vs. 19%,P0.05)、总住院时间[(11.1±4.3)vs.(13.8±6.6)d,P0.05]均低于CABG+MVP组。两组随访MACCE事件发生率(6.25%vs. 5.26%,P0.05)、病死率(6.25%vs. 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去死亡病例,对比两组超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EF [(52.2±8.8)%vs.(50±9.8)%,P0.05]、术后LVEDD [(49.7±6.1)vs.(49.8±6.3)mm,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1.7(0,2.7)vs. 0.6(0,2.4)cm~2,P0.05]、随访EF [(56±8.8)%vs.(52.8±9.1)%,P0.05]、随访LVEDD [(49.8±5.6)vs.(50.9±5.6)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年期随访二尖瓣反流面积CABG+MVP组明显少于CABG组[2.4(1.3,3.6)vs. 0.8(0.4,2.2)cm~2,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行OPCABG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或可作为此类患者一种可选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室壁瘤折叠术与体外循环(CPB)室壁瘤线形切除术治疗左心室运动异常型室壁瘤的临床疗效,以提高室壁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07年9月,手术治疗32例左心室前壁或心尖部运动异常型室壁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63岁。根据手术中是否采用CPB,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off-pump组(n=17):室壁瘤范围占左心室的25%~37%,在off-pump下行室壁瘤折叠术;常规体外循环(on-pump)组(n=15):室壁瘤范围占左心室的27%~40%,在常规CPB下行室壁瘤线形切除术。两组均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等指标,并进行比较,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off-pump组无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0±0.8级vs.2.9±0.3级,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41.0%±4.5%vs.36.4%±4.8%,P=0.035),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明显减小(52.6±27.7ml/m^2vs.79.7±21.4ml/m^2,P=0.003)。随访17例,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随访29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患者术后1年因二尖瓣重度反流再次手术治疗,1例患者于术后3年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LVEF31%,仍在观察中;其余患者临床效果良好。on-pump组围术期发生并发症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呼吸功能不全1例),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0±0.6级vs.3.1±0.9级,P=0.001),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42.3%±3.2%vs.35.6%±6.5%,P=0.023),LVESVI较术前明显减小(49.3±22.6ml/m^2vs.81.3±25.0ml/m^2,P=0.003)。随访15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随访3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临床效果良好。两组间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ff-pump下行室壁瘤折叠术治疗左心室运动异常型室壁瘤,可有效地减少左心室容积,提高左心室?  相似文献   
7.
刘韬帅  董然  郑居兵  宋跃 《中国医药》2010,5(8):740-742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总结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间我科收治的76例急慢性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效果。患者于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于术后1个月、半年及以后每年1次行胸腹主动脉增强CT扫描,随访患者的生存状态、内漏类型及夹层真假腔最大直径。结果6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10.9)个月。术中DSA造影发现I型内漏5例,术后1个月胸主动脉增强CT扫描发现I型内漏1例,术后8d闪大量内漏致胸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术后半年随访时自行封闭2例,3例少量内漏持续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进一步扩大。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6例,无脑干缺血发生,亦未见窃血综合征及左上肢缺血发生,1例封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开口致急性右上肢缺血,术后6h急诊取栓并行腋-腋转流术治愈。术后支架段假腔内血栓完全形成7例,降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与术前比较[(56.3±11.7)mmVS(65.7±17.8)mm,P〈0.05]有明娃缩小。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期随c方结果满意。内漏足该术式主要并发症,许可导致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脑钠肽水平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稍高于对照组的89.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左室舒张末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径(LVESd)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LVEF升高、LVEDd、LVESd降低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48 h,两组脑钠肽水平持续降低,研究组降低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有效改善脑钠肽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 056例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基本资料、手术过程、围术期合并症、住院费用及出院情况,并完成中远期随访。结果 入组患者术前肌酐浓度为(184.56±145.93) mmol/L,肾小球滤过率为(34.57±12.61) mL·min-1·1.73m-2,其中CKD 3期739例、4期226例、5期91例。左主干病变183例(17.3%),平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3.02±0.73)支。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936例(88.6%),平均完成冠状动脉吻合数(2.92±0.82)支。围术期病死率为64例(6.1%),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需透析患者83例(7.9%)、二次开胸止血率73例(6.9%)、围术期心肌梗死134例(12.7%)、新发房颤155例(14.7%)。术后随访率为92.2%,随访时间6(1,11)年,长期生存率93.6%,其中全因死亡58例,232例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术后新增长期透析患者34例。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急诊手术、术前透析史、脑梗史、左主干病变与围术期死亡成正相关(P=0.039,0.037,0.020,0.009,0.000),而非体外循环手术与围术期死亡呈负相关(P=0.002);术前透析史、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及三酰甘油浓度控制不佳,随访期间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0.003,0.031)。结论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搭桥手术的风险高于普通患者,其中女性、急诊手术、术前透析史、脑梗史及左主干病变是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非体外循环可能是患者围术期恢复的保护性因素。此外,术前透析史、COPD病史及三酰甘油控制不佳则是术后中远期发生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患者外科治疗围术期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以预测此类患者外科围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围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为终点,随机将这些患者的70%划分为训练集,剩余30%的患者划分为验证集。在训练集中应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寻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绘制列线图,并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的949例患者,179例(18.9%)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围术期死亡或出现主要并发症),训练集(n=664)和验证集(n=285)分别有120例(18.1%)和59例(20.7%)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内反搏、使用体外循环、体表面积<1.75m2、TnI>0.7μg/mL、LVEF≤40%、肌酐清除率<70 mL/min以及LVEDD≥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